我国这六家医院心脏移植总量突破百例
中华医学会胸心分会
人类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由南非的 Christiaan Barnard医师于1967年12月完成。
心脏移植先驱Christiaan Barnard
我国首例心脏移植术于1978年4月由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医生为一例38岁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
2010年,中国建立了心脏移植注册系统。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心脏移植注册登记例数共计2149例。国内共六家单位心脏移植总量超过100例,移植例数从高至低的中心依次为阜外医院(645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400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75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153例)、福建协和医院(106例)、北京安贞医院(105例)。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阜外医院心脏移植例数分别为100例和93例。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各家心脏移植中心上报移植例数
登记数据显示,我国心脏供体仍以男性供体为主,2016年占91.4%;脑死亡供心的应用逐年增加,其中脑外伤死亡仍然是供体最主要的死因;供体平均冷缺血时间缩短,2016年<4小时者提高至51%,而>6h比例降至22.8%。
在心脏移植受体中,40~59岁患者占一半以上;受体的主要病因仍是心肌病(占72%),其次为冠心病(15%);受体PRA阳性比例为4.7%。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心脏移植院内存活率保持在89.3%~97.2%之间,近两年院内存活率约95%。2016年,心脏移植手术早期IABP的使用率有所降低,为8.5%;CRRT使用率为9.0%。
数据表明,边缘供体(女性供体、供体年龄>45岁、供体缺血时间>6小时、供/受体重比<0.8)移植后,围手术期死亡率、移植后ECMO和IABP使用率均较高。
近20年来,我国儿童心脏移植发展缓慢。国内受体病种主要为心肌病(78%)和先心病(20%),心脏肿瘤(2%)次之。供、受体年龄分别集中于10~17岁和18~34岁,近一半供/受体体重比在1.0~1.5,与国际报道的构成相仿。由于缺乏完善的随访系统,国内各中心尚鲜有术后中长期生存率的报道。
(原文标题:我国六家医院心脏移植总量超百例,脑死亡供心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