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发布“工具包” 10省联动抗哮喘

健康界索思

“十年间,儿童哮喘患病人数翻了一倍。”国家卫计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认为,现有的防治体系和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群众看病防病的健康需求。

如何提高社会对哮喘类慢病的认知,让这“慢”了的一步追上来?5月2日,由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的大型哮喘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中,来自10省(市)三甲医院、疾控中心的专家携手发布免费共享的“哮喘防治健康教育工具包”,其中包括成人和儿童哮喘防治的核心信息、科普手册、海报、标准化课件以及视频材料等。

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但流行病学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仅有40.5%的患者得到控制,而我国当前哮喘防治面临“两低一高”,即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死亡率高的局面,而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就是猝死。

由此,家庭预防和控制成为关键。

“比如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可以进行家庭评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教授潘磊说,对肺功能的检测,定期利用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和呼气峰流速仪等控制工具监测哮喘控制水平,在家中即可进行自身状况的评分,看是否有就医需要。

另外,除了知晓急性哮喘发作的症状,还要了解对预防未来的风险。“作为哮喘患者,不论在任何场合中,手头都要备一个哮喘扩张剂,同时要学会自救自控的方法。”

儿童哮喘有自己的特殊性,并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北京儿童医院呼吸内科教授向莉介绍,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由于年龄特点,他们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并且配合检查和治疗,其疾病管控核心就是强调家庭管理环节。“6岁以下儿童哮喘的急性发作,没有轻、中、重度的区别,只有中、重度,说明了其疾病发作的快速性和严重性。”向莉介绍,所以在儿童哮喘的管控工作当中,家长的认知、儿科医生的认知,还有整个社会的认知更为重要。

尽管哮喘目前仍没有根治的办法,但是在6岁以下反复喘息的儿童当中,一部分患者,经过防控,可以达到临床治愈。向莉介绍,在临床中,通过与孩子和家长建立伙伴式的关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她举例说,她的团队曾对一个患者从7-17岁进行门诊跟随,因为有了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个性化用药,密切监控,家庭护理和伙伴关系,经过多年的观察,这位患者的生活状态与健康孩子无异。

向莉提醒患者家长,应在家庭环境和用药规范等四个方面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不吸烟,回避室内过敏原,降低哮喘发作风险;鼓励患儿坚持每日定时测量峰流速、监测病情变化、记录哮喘日记;掌握识别哮喘发作先兆症状的方法,及时合理按照哮喘行动计划使用应急药物,减轻哮喘发作严重程度;哮喘急性期症状经诊治缓解后,每日应继续在家中使用长期控制药物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