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添新职 任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副主任
健康界李子君
3月6日晚7时,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再一次来到两天前参与手术的地方——中日友好医院(下称中日医院),见证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的建立。
3月4日下午,一位支气管扩张患者在中日医院接受了肺移植手术,为他主刀的医生是被誉为“中国肺移植第一人”的陈静瑜。此前他刚刚抵达北京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责,大会还没开幕,就在中日医院做了两台肺移植手术。目前,这两位病人中的一位已经脱掉呼吸机,离开ICU接受后续治疗,另一位还在ICU中接受救治。健康界获悉,陈静瑜会于3月7日在中日医院开展此次来京的第三台肺移植手术。
旨在提高我国呼吸疾病的治疗水平,挽救更多终末期呼吸疾病患者的生命,作为我国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领域优势突出的大型综合医院,中日医院建立肺移植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担任中心主任;陈静瑜继续供职无锡市人民医院的同时,担任该中心副主任同时兼任中心下设的肺移植科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以及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来到成立仪式现场并发表讲话。
黄洁夫:中国器官移植面临三大瓶颈
2014年12月3日,黄洁夫在中国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联盟会议上宣布:自2015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合法来源。由于多年来在推动中国器官捐献事业上的卓越贡献,2015年黄洁夫获顾氏国际和平奖,成为中国大陆首次获此殊荣的医学界人士。2017年2月7日至8日,黄洁夫应邀参加梵蒂冈教皇科学院举办的“反对器官贩卖全球峰会”,向世界各国分享器官捐献与移植管理的“中国方案”。
黄洁夫在成立仪式上透露,未来五年内,国内具备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将从现在的169家增至300家。不过,中国器官移植仍面临三个瓶颈。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是医疗机构能力的建设,主要指可以进行器官移植的医院和医生很难达到实际需求;三是供体不足,但肺移植却面临着大量的供体浪费。
目前,我国每年接受肺移植手术的患者只有200多人,这意味着我国有大量终末期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没有及时接受肺移植手术。“我希望中国今年可以成为世界第一肺移植大国,争取使肺移植手术数量突破1万例。”黄洁夫认为,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的成立,会为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带去福音。
黄洁夫为肺移植中心主任王辰颁发聘书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表示,中日医院有一支非常优秀的呼吸学科团队,近两年发展迅速。他希望医院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管理,培养更多更好的呼吸学科人才。同时,医院要在移植领域带动更多学科的发展。
张宗久希望中日医院在移植领域能带动更多学科发展
更多呼吸病患者将在中日医院获“再生”
在脏器移植中,肺移植是器官移植中的高难度技术。王辰认为,肺移植是个多学科交融支撑起来的学科,没有强大的内外科技术支持,很难将这个学科建好。“国内最好的肺移植医生就是陈静瑜,他去年做了130例肺移植手术,中日医院虽然也有肺移植基础,但如果能强强联合,建成国家肺移植中心,将会为大量终末期呼吸疾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王辰说。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中日医院为WHO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王辰表示,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该医院已经构建起从以控烟为代表的早期预防干预,到以肺移植为代表的终末期极致治疗的呼吸疾病全程医疗体系。
陈静瑜:加盟中日医院是我的第二次创业
众所周知,陈静瑜是我国知名的肺移植专家。尽管他用双手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让他感到痛心的是,很多身在北方的患者由于无法赶到无锡,延误治疗,部分患者甚至在南下的路上便去世了。“加盟中日医院并担任肺移植中心副主任是我酝酿很久的事,我希望这能成为我职业生涯的第二次创业,造福更多患者。”陈静瑜说。
陈静瑜
陈静瑜与王辰相识超过20载,两位专家早已惺惺相惜。陈静瑜表示,肺移植是高难度手术,中日医院在在麻醉、术后管理、康复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因此,自己十分有信心在这里使肺移植工作的开展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