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精神科发展史:纪念刘昌永
新浪博客刘协和
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科的发展历程
刘协和
一、初创阶段
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为华西协合大学,创建于1910年,是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大学。1914年设医科,学制6年,神经与精神病学安排在其教学计划的第6学年,每周1学时。初由外籍内科学教授讲述,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先驱程玉麟教授到成都。1938年在四圣祠街华西协合、中央、齐鲁三大学联合医院内科病房设精神病床,用胰岛素昏迷疗法和发热疗法治疗精神病人,开创国内精神病现代治疗之先河。当时距Sakel(1935)创用胰岛素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仅三年。 1940年,他在成都政府街中央大学医院创建精神病房,设病床15张,开始用戊四氮抽搐疗法治疗精神病人,距Meduna(1936)创用此法也只四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为医学院的学生讲授精神病学、神经病学和神经病理学,培养了一批精神病学专门人材,如伍正谊、刘昌永、陶国泰、陈学诗、洪士元等,成为40年代成都、南京精神病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并为华西协合大学神经精神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4年成都市政府提供经费,在文庙前街何公巷,与华西协合大学联合创办成都市精神病院,设病床20张,由刘昌永任院长,这是当时我国采用现代疗法最早的精神病院。1947年邓长安、陶国泰合著Manual of Neuropsychiatry(神经精神病学手册)英文木刻本,由华西协合大学出版,为我国较早编著的精神病学教学参考书。1948年刘昌永赴加拿大MacGill大学进修精神病学,成都市精神病院则因经费困难而关闭。
二、 重建阶段
1950年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成立神经精神科学系,任命刘昌永为主任,在内科病房设置床位收治精神病人。1952年四川省卫生厅在成都市小学路建川西精神病院。1954年6月将该院移交华西协合大学作为教学基地。同年10 月更名为四川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设精神科病床60张,神经科病床25张,刘昌永任院长,并成立神经精神病学教研组,作为教学机构。由刘昌永任主任,开始接收省内外在职医师进修,培养专门人材。1954年采用电抽搐疗法替代戊四氮治疗精神病,随后相继开展睡眠疗法,个别和集体心理疗法,胰岛素低血糖疗法和集体综合疗法等多种方式治疗神经症,取得显著效果。1957年采用氯丙嗪和利血平治疗精神病,开始进入精神药物治疗时代。1958年附属医院机构调整,取消第二附属医院建制,改设精神科和神经科,属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同年受四川省卫生厅委托,主办精神科医师培训班,学制为一年,在省内培养了一批具有精神病学知识的基层医生。1959年在成都市开展了91万人口精神病和癫痫的流行病学线索调查,精神病的患病率为2.2‰,其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1.28/1000,癫痫患病率0.78‰。1961年由教研组集体编写的精神病学讲义被卫生部选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随即由刘昌永主编,向孟泽、何慕陶、刘协和参加修订,1964年再版,受到国内精神病学界的称道。
这一时期,随着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发展,教研组的人员逐年增加,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教师从1950年2人至1965年增加为21人,形成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并建立了一个较稳固的临床教学基地,为以后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动荡时期
1966-1976年全国经历了10年动乱,学科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在此期间,教师经历了动荡时期的考验,主要完成了三项工作:其一是与湖南医学院、上海精神病防治院、重庆医学院合编《精神病学》,于197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适应当时专业人员学习精神病学的迫切需要;其二是1973年协助自贡精神病医院举办精神科医师培训班,为期半年,以改善川南精神卫生服务系统;随后(1973-1975)在自贡、乐山、泸州、仁寿、双流开展了47万余人口的精神病、癫痫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整群取样挨户调查,发现患病率分别为3.5‰, 4.8‰, 5.2‰。其中精神分裂症的现患病率3.1/1000;其三是从1969年延续到1984年的马桑寄生和马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和药学研究。这是一项大协作题,省内外十余所精神病医院参加了临床疗效观察,肯定了临床效果,同时也观察到伴随的反复抽搐和剧烈呕吐等严重副反应。我校药学研究,分离出两种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马桑毒素(Coriamyrtin)和土亭(Tutin),分别测定了其分子结构。这一综合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发展阶段
1978年,四川医学院受卫生部委托开始举办学制一年的精神科医师进修班,对国内各地精神科在职医师进行继续教育。26年来已毕业26批,共300余人。许多进修医师回到原单位成为业务骨干,在医疗和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年,精神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材,到2004年已有20余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学位者80人,在读硕士生18人。
1980年精神医学研究室成立,陆续建立了精神病的遗传、电生理、生化、精神药理及心理四个实验室;并设置临床、社会、儿童精神病学和行为医学研究组,为研究生的培养和分支学科的发展创立了条件,从而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迅速开展。自研究室成立以来,完成的重大研究课题有:1982年全国十二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采取挨户调查和定式精神检查的方法,在成都市区和新津县农村调查居民各500户,总人口数2931人。其结果是:精神病总患病率为8‰ ,时点患病率为6‰ ;其中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7‰ ,时点患病率为3.2‰ 。七岁以上人口,中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的时点患病率为6.6‰ 。该课题获1985年卫生部乙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同年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的课题有:德昌县傈僳族的社会生活与医学综合考察。1986年获四川省科学进步二等奖的课题有:渡口市攀钢和城区职工社会心理调查。其他课题如:傣族、羌族、彝族跨文化精神卫生调查;老年和儿童精神卫生调查;神经症的遗传流行学调查;抑郁症和神经症的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如:精神分裂症的体液免疫和酶学;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神经衰弱、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多导睡眠图;双生子的指纹和行为遗传研究等。1983年卫生部指定本研究室为精神药物研究基地之一,相继开展了锂盐和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阿米替林临床药理和抗精神药物的遗传毒理学研究等。上述研究成果表明:上个世纪80年代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研究领域明显扩大,研究范围包括了:临床、儿童和老年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生物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等广泛领域,而且研究水平也有显著提高。1984年精神病学教研室、精神科和精神医学研究室主任刘昌永教授退休,由刘协和教授继任,对这一医、教、研联合体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附属医院赋予科室较多自主经营权,财务管理独立核算,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987年7月教研室由黄明生教授继任,医疗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科室经济实力得到加强。在学术领导人刘协和、黄明生、向孟泽、何慕陶、朱昌明五位教授的带领下,分别形成了临床精神病学、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和行为医学的学术梯队,承担硕士研究生培养和一系列教学和科研任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1991年,精神病学教研室被国家学位委员会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刘协和、黄明生于1991年、1993年相继评为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为了满足国内精神科在职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1993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开始举办精神病学成人教育大学专科班,学制3年,学生毕业后主要承担精神科临床工作或从事科研辅助工作。共办了两期毕业学生30余人,后因生源不足而停办。进入90年代以来,本研究室承担的重大课题有:向孟泽的中国农村社区精神卫生教育及模式探讨,刘协和的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学研究,黄明生的Alzheimer氏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和鸦片类药物依赖的研究,朱昌明的绝育术后妇女心理健康调查等。1991年刘协和参加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案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杨权、刘志中等的抑郁症和神经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黄明生等的鸦片类药物依赖获卫生部三等奖。1993年朱昌明继任精神病学教研室和精神科主任,为研究室添置了一系列实验设备,对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到90年代中期,研究室的总体水平较80年代又有提高,包括临床精神病学、生物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精神康复医学和精神卫生学的综合性精神医学学科体系已经形成。1994年精神医学研究室改制为心理卫生研究所,刘协和、朱昌明任正、副所长。同年精神病学教研室被华西医科大学评为学校重点学科点。1995年被四川省评为重点学科,所属生物精神病学实验室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997年10月孙学礼继任精神病学教研室和精神科主任,杨彦春任副主任。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又有新的发展。1998年6月,刘协和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1年郭兰婷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杨彦春和李涛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80年以来先后被评为硕士生导师的有:向孟泽,何慕陶,许明定,张远惠,马渝根,孙学礼,李静,张伟等。到2004年精神科已经培养博士生30人,硕士生80人,博士后1人。他们都在各自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担任了重要职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各级教师和医护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健全学科梯队;巩固博士生点,努力完成和继续开发一系列高难度的科研课题;搞好博士生、硕士生、进修生、大专班、本科生和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为21世纪培养高质量的精神卫生专业人材,为发展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一项崇高的历史使命,有待我们努力去完成。
(原文标题:去年今天,刘老驾鹤仙去。今发表他亲自撰写的华西精神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