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金不停 儿科名医崔玉涛渐入独角兽朋友圈?

健康界漆昌乐

至今成立不到两年,北京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有限公司(下称育学园)已吸纳三轮融资,总额高达3000多万美元。在移动医疗创业一片红海,并且遭遇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这一境况无疑让身处生死边缘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羡慕嫉妒恨。

市场、产品、创始人特质的匹配,让投资方弘晖资本和双湖资本连续投资并无退出之意,更是吸引素来以善于发掘行业领导者的源星资本进行C轮领投。背后的投资逻辑不禁让人好奇。

一位业内投资人告诉健康界,暂且不议其盈利模式,仅从各方投资者的青睐程度去判断,就足以看出崔玉涛团队的吸金实力。而且,当前的投资方也已成为接盘者的背书。

C轮融资进入独角兽朋友圈

在育学园搭建健康育儿O2O管理体系的关键节点进入,源星资本可谓用意明显。换个角度来看,育学园也逐渐进入独角兽的朋友圈。

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对源星资本的背景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源星资本(V star Capital)原为纪源资本(GGV Capital)的人民币基金,运营主体为上海源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的纪源资本,则是一家专注于中美两地早中期企业的风险投资,管理共6期美元基金和2期人民币基金,累计达38亿美元规模的资本,在硅谷和上海拥有办公室。

梳理纪源资本既往投资的公司发现,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非上市公司有15家,其中一半在B轮甚至更早期就获得了首笔投资。市值超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有包括世纪互联、去哪儿、Square、优酷土豆、欢聚时代和Zendesk在内的14家。成立至今,纪源资本所投公司中28家已经上市。

基于适应中国新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考虑,源星资本作为纪源资本的人民币基金,将独立分拆,并与纪源资本形成联盟基金的战略伙伴关系。不过,从源星资本合伙人及股东架构可以预见,其将继续秉持纪源资本的投资基因和逻辑。

于立峰、金炯和卓福民3人同为纪源资本的投资合伙人,掌管着人民币基金。前两者是源星资本仅有的两位自然人股东,其中于立峰是源星资本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金炯是负责医疗健康投资的合伙人。卓福民担任源星资本董事长。

正如金炯所言,源星资本领投育学园是出于“致力在医疗健康领域寻找未来的行业领导者,尤其对能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专业社群建设和优质医疗服务能力相结合的专业团队”的投资逻辑。

金牌搭档与操盘手

很显然,育学园成功融资的背后不是崔玉涛一个人在战斗。

在2015年5月育学园APP推向市场之前,自带IP光环的崔玉涛已经搭建好自己的创始团队。当时,他依旧是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儿科主任,另一身份则是北京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医疗官。

不过,在此后包括三轮融资发布的各种场合,崔玉涛出现的角色更多是一名儿科医生,并没有散发太多商人气质。

这一点也是吸引弘晖资本A轮以数百万美元入场并持续跟投的原因所在。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晖曾如此点明名医创业选择合作伙伴的要义:第一,想象短板是什么,补短板;第二,包容的心态。控制越严的人势头越不好,开放包容的心态更有生命。

崔玉涛的3人创始团队可谓金牌搭档,有着加分的创业故事。CEO邵宗宗、COO姜巍同为北京八中校友。邵宗宗与崔玉涛相识10年,儿子当初被崔玉涛亲自抱出产房;姜巍此前是中国规模最大育儿网站宝宝树的创始团队成员,一直负责产品开发和运营等工作。

中国式合伙人的图景下,崔玉涛的终极梦想开始通过邵宗宗的管理、姜巍的运营来实现商业化平衡。而此过程中,邵宗宗的角色尤其值得关注,冠之以“操盘手”恐不为过。

邵宗宗身份多重,除马泷诊所(中国)公司董事长、泰福健康和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CEO外,多家公司的工商资料显现其身影。早年就职外企,做过IT,后来进入养老地产、进军大健康,履历丰厚自然积淀着管理和商业运作功力。

从其在B轮融资开始引入双湖资本便见实力。双湖投资主体是北京双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东为自然人股东吴亚军和天津祥毓和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而后者的实际控制人亦为吴亚军。资料显示,吴亚军为龙湖集团董事局主席,个人曾于2013年进入新财富中国富豪榜,以284.7亿排名第十一名,同年荣登2013福布斯女性权势榜第48位。

“医疗健康是双湖投资认为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并能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生存质量,提升社会服务品质的重要领域。”吴亚军曾如此表达自己对医疗健康投资的理解。实际上,在投资育学园之前,从春雨医生的股东关联方背景中便可巡见吴亚军的身影。

谈及投资育学园的初衷,吴亚军同样表示出极高的认可,“育学园的联合创始人团队兼具了对儿童医疗与健康的极高的专业性、对医疗产业的极深的洞察力、和对母婴用户深度理解与移动互联网的资深经验,这是个非常优秀又极其互补的组合。”

盈利模式初探

从一开始对商业模式三缄其口,到现在坦诚公开未来规划布局,育学园的探索与试错依旧在进行当中。

2016年底,第一家线下崔玉涛育学园儿科诊所开业,标志着育学园健康育儿O2O闭环初步形成。不过,历时两年多运营积累的约400万用户,如何持续导入线下,保持高黏度的变现,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现阶段来看,育学园的线上品牌塑造成型,在不断试水APP线上交互平台、进行持续的线上线下粉丝互动以及电视网综节目等之后,已经实现在线问诊和与B端企业合作品牌推广的两部分主要收入来源。与诸多母婴类APP常见的收费模式类似,在线问诊部分的处理方式是线上属于共性化的知识完全免费,个性化的咨询问答则需要收费。

近期,邵宗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基于公司整体战略方向和城市市场需求判断,诊所势必会走向全国连锁化的方向,且以自建为主,收并购为辅。具化到线下诊所的盈利模式,则主要通过服务于中高端人群,靠诊金盈利,从1200元~2500元不等。同时,商业保险接入以及会员制产品的推出也在筹备之中。

按照卓福民的说法,儿童的健康医疗服务管理是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的一个瓶颈,育学园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实施结合线上线下儿童健康管理,是一种模式创新。

实际上,囿于儿科医生的匮乏以及患者群体的特殊性,育学园的产品思路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纵观目前国内面对育儿人群的应用,同质化问题依旧严重,类型基本确定三个方向:孕产工具型、妈妈交流型、纯电商型。

关于这一点,姜巍曾公开阐述自己对行业的研究。“母婴需求主要有四大方面,即获取知识、相互交流、记录成长、生活服务。而儿童健康理念最核心的是最知识的渴求,这也是目前母婴领域做的非常不健全的地方。”言语之中,育学园的优势可见。

对于任何一家融到C轮的公司,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还是资本助推,盈利模式的思考时间自然紧凑。“不管资本和市场怎么样,我们始终是一家以医疗健康机构为本位的公司,在与资本的合作上,育学园一直保持着清醒和客观的判断。” 关于育学园的商业逻辑,邵宗宗心中似乎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