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叫车到叫人 志愿者平台上线或改变中国现有急救模式
健康界马琳
“我国急救体系亟待从院中推至院前。”2016年11月1 日,朝阳国际医学大会媒体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郭树彬在接受健康界专访时透露,我国未来有望改变传统的电话求救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院前急救。
朝阳国际医学大会将于2016年11月 8日-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与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主办,围绕“精准医学与大数据的新时代”主题,拟邀请国际40余位在呼吸、心血管、神经、麻醉、病理、疝外科、急危重症、血液、消化、肿瘤、职业病与中毒及放射、泌尿系统疾病等领域的顶级专家以及国内数位颇具影响力的工程院院士亲临论坛。
我国急救体系现状不容乐观
在我国现有的急救体系下,院前急救部分能做的事情颇为有限,有急救需求的患者即使拨打急救电话,120或者999也只能派车到现场,几乎不能做任何急救咨询和急救治疗,患者必须到医院才能获得治疗。
而像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普遍存在交通问题,很多患者在到医院之前就出现了问题——死亡或者致残。“这里说的致残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残疾,更多的残疾是指造成了器官功能的损害。”郭树彬补充道。
借助互联网,将急救体系从院中推至院前
“我国的急救体系亟待改变,患者应该在事发现场便得到救治,而不是必须等到了医院之后。”针对目前我国急救体系的现状,郭树彬透露,目前国家卫计委和中国医师协会正在力推以下三件事,力图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急救体系从院中推至院前,改变传统的电话急救方式。
第一,力推急救知识科普工作。组织全国的急救专家将危及生命的、常见的急救科普知识放到网络平台上。“应急医疗绝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情,一旦患者出现紧急情况,身边的人更为重要。”郭树彬认为。
第二,出现紧急病情需要急救的患者或身边人,可以通过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平台,了解到病情的大致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在现场处理和治疗等知识;
第三,患者可以很方便地联系到紧急联系人或者邻居,并且可以了解离自己最近的医疗和急诊资源。
“患者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或者一个新的环境下,根本不知道周围有哪些医院哪些急诊可以提供急救服务支持,即便患者到了附近医院,也可能很多急诊工作不能做,例如有些手术不能开展、或者没有儿科急诊等。”郭树彬解释说。
医学应急志愿者计划即将启动
此外,健康界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目前我国最大的医学科普公益项目——医学应急志愿者计划,已经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批复,不日即将启动。
医学应急志愿者计划是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对全国掌握急救知识的医务人员进行官方登记、注册,并将相关数据导入互联网平台。患者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该网络平台呼叫到身边的医学应急志愿者,从而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和治疗。从急救叫车转变为急救叫人,“这在国际和国内都是一个很大的创新”郭树彬强调。
除登记和注册之外,该平台还会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并且在立法上进行相应的规范。“严格来讲,公安、消防、中小学老师、重要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等都应该接受医学应急自救互救培训。”郭树彬透露,希望借助政府资源,加快医学应急志愿者登记认证工作的推广,将全国所有的急诊医生、救护人员,以及所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