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真的没“编”了 该慌的或许是医院

健康界马晓蓓

7月12日,济宁市卫计委官网发布公告,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6家市直医疗机构的96个岗位(149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纳贤。不同于以往,这是济宁公立医院首次招聘“备案制”医务人员。

该条新闻恰恰验证了多年来仅仅只在文件中,反复提出的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正在逐步落地。公立医院新入职医生没“编”,面对这样的人事制度改革,医生和医院双方该如何调整?

何为编制备案制?

医院可以依据实际开放床位数按照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自主编制本医院的各级各类人员的配置,不再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只需事后进行报备。

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认为,编制备案制是建立从身份管理逐渐走向岗位管理、定岗不定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人事制度的重要一步。该举措有利于逐渐让医务人员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为医生自由执业提供保障。

各地积极“拥抱”编制备案制

2015年6月8日,深圳于全国首先出台《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改革后,深圳市公立医院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取消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合同制管理。

2015年11月,安徽省卫计委与多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在保留现有审批编制的前提下,设立备案编制

2015年11月30日,山东省政府宣布,山东将创新公立医院编制人事管理方式,在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将审批制改成备案制,把人员控制总量如何确定放权给各公立医院。1月26日,国家卫计委公布了《2016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包括将开展公立医院编制管理,逐步实施编制备案制

1月28日,福建省卫计委在2016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宣布,将调整公立医院人事制度。省属公立医院现行的人事编制总量核定制度改为根据医院床位数核定人员总量,编制使用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保障医院对人员使用管理的自主权

4月21日,湖南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公立医院人事编制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意见》,今后新进的人员由医院在核定的人员总额内自主聘用,实行备案制管理。

医院用人变双选 留住人才成关键

近些年来,受制于编制问题,不少医院在人才引进和储备上很犯愁,只能大量使用临聘人员。

而没了编制的束缚,医院在用人方面从过去的单向选择变成双向选择,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这也倒逼医院加强管理,为临床核心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留住人才。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徐凌忠认为,公立医院目前僵化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既是医生多点执业的“绊脚石”,也是医院管办分开的“拦路虎”,改革必然利大于弊。给医生身份“松绑”,有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自由流动,也将倒逼医院设计善待医生的管理制度

医生变为“社会人” 技术成为“铁饭碗”

过去“编制”意味着一系列福利待遇,将医生紧紧地捆绑在公立医院,成为医生迷恋“身份”的原因。即便政府允许多点执业,公立医院医生依然无法挣脱“绳索”。

目前,公立医院医生抱怨最多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无法体现其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职业特点。而当医生变为“社会人”后,招聘医生不是以国家编制来招,而是以其社会价值来招聘。一旦医生实现自由流动,其薪酬便可以由市场来决定,稀缺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而且,医务人员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有自己的技术,相比“编制”,技术才是“铁饭碗”。放开编制捆绑,政府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可以自己开诊所,按医疗技术水平收费,对有能力的医生来说是更大的福利。

本文综编自健康界、东南网、湖南日报、新浪新闻、齐鲁晚报、时代周报、新华网、健康报、医师周刊、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