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六成医生有抑郁倾向 医护精神卫生鲜受关注
健康界王琦琛 吴庆敏
“我在住院医培训期间曾患上抑郁症。自己需要持续帮助别人,经常觉得孤立无援。晚上睡不好觉。远离家人和朋友更是雪上加霜。在工作上,看着自己的病人——而且是孩子们——受苦甚至死去。”
——美国印第安纳医学院儿科教授阿伦•卡罗尔
医护人员抑郁症状高于普通群体
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辽宁省,医生的抑郁倾向率高达63.8%。
“据我所知,由于情绪、心理问题,医护人员离岗的已常见。” 湖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刘晓红说道。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治医师李英辉表示,自己曾救治过七八个患抑郁症的医生。其中一个20多岁的年轻医生害怕压力,甚至反复请病假,不愿回到医院。
基层医生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首都医科大学201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北京基层医生当中,只有大约16%的受访医生认为其服务中开展了精神卫生服务,参加过正规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层医生仅有总数的1/4。另外,201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86.7%的医护人员想要学习抑郁症知识。
上海交大2015年研究发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医护人员的焦虑、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全国普通水平,而且女性、低工龄医护人员尤其容易受到影响。
住院医也受到精神疾病困扰。201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某三甲医院中约35%的住院医有抑郁症状,明显高于普通群体。
类似问题在国外同样显著。6.3%的外科医生有自杀念头,高于普通民众的3.3%。美国每年有300至400名医生自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现,精神科医生的自杀风险在各个专科中排名第一。巴基斯坦也有研究发现,住院医抑郁比例高达59.88%。
是什么给医护人员戴上沉重精神枷锁
研究发现,这和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医患关系等因素存在关联。
医生普遍工作时间长,工作要求高,强度大,睡眠不足。我国医患关系紧张,暴力伤医、杀医事件频发。不少医生感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又加上一道沉甸甸的精神枷锁。
也有住院医表示,工作累、很难顾及家庭,不喜欢医生职业、或者专业知识更新快,终身需要学习,否则会未通过资格考试、不能晋升考试等,都是和抑郁症相关的风险因素。
“为了缓解、释放压力,有些医生选择吸烟、喝酒方式,”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六院”)院长陆林对健康界表示,“但排解是一时的,医生的身体不但受到损害,严重的还产生对酒精的依赖,丧失医生资格,更重要的是心理出现问题。”
仅有少数医疗机构关注医护精神健康
健康界采访发现,部分医院的确采取措施,关注医护人员可能存在的精神疾病。然而,更多医疗机构没有做出应对。
湖南省肿瘤医院2007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临床心灵关怀部和心理咨询室。该院党委副书记刘晓红告诉健康界:“我们定期对医护人员开展培训,进行心理干预,例如音乐治疗……并在心灵工作坊里释放压力。”同时该院工会还开设各种文体俱乐部,组织活动,培养业余爱好,提高个人人文素养,丰富医护人员的业务生活。
湖南省肿瘤医院的音乐治疗室
音乐室让医生释放压力
北大六院则成立了心理救援队伍。该院院长陆林说:“我们医院承担着救灾援助工作,医护人员被派往救灾现场,那么多人的伤亡,对他们的心理肯定产生很大的冲击。如果他感觉在心理上有困扰,我们会及时安排心理专家帮助他疏导。若救援持续时间过长,我们也会找别的专家将他替换下来,不会让医护人员长期在救灾现场。”
职工心灵音乐会
书画慈善义卖活动
然而,除了湖南省肿瘤医院和北大六院之外,健康界采访的多家医院却表示,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有些医院虽设有心理咨询室、治疗室,但主要针对的是患者。有些医院会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的心理测试,但往往流于形式,要么干脆不公布测试结果,即便公布结果,也可能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听之任之,不加干预。
美国也曾出台政策,改善住院医精神健康。首先,为住院医每周的工作时间设置上限。其次,各个教学医院也各自拿出对策,保障住院医精神健康。有的提供保密的咨询服务,缓解心理压力;有的组织月度会议;也有的专门成立健康委员会,组织社交活动,丰富住院医业余生活。
提高薪酬 减轻压力
“政府和医疗主管需要高度关注、医院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同样社会支持也非常重要,三方共同协调、防范卫生体系下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刘晓红说。
缓解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根本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实行合理薪酬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给予他们宽松的工作环境也至关重要。
最后,社会也要更加尊重医护人员。医闹、医暴着实让医护人员心寒、心冷,甚至转行,也会让更多年轻人不敢从事医生职业。
“社会对医护人员要有更多的宽容和包容”陆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