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可谊建议青年医生 用基金鼓励创新
医学新青年王思浓
2016年6月23日,“医学新青年”MEDTALK第十期沙龙&北京协和医学基金会青兰—医学青年发展专项基金(以下简称“青兰基金”)首发讲座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楼四层多功能小厅举行。
北京协和医院团委与青年工作部部长、骨科副教授、青兰基金负责人余可谊就“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在医院中做专利创新与产业转化”做了主题发言。
随后,记者对余可谊进行了专访。
Q1:从余老师您刚才的演讲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认,创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寻找创新的点子,对于我们这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人更是难上加难。不知道您对于青年医生如何发现创新点这方面有何建议?
我认为无论作为医生、护士或者医院管理人员,首先你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这样在工作中你会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拿外科大夫来说,你本身会做这个手术,而且已经做过很多例,做到了一定的程度。现在你想把手术做得更加好更加安全,你就会想方法去创新。所以,创新一定是从实践中来的。
而且我们应该抱有不甘于现状、想要改变现状、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想法。比说刚刚发言的冯国栋大夫,他在手术中发现支撑的架子不太舒服,想要改进,想要提高医生做手术时的舒适度,于是就研发了一系列的创新产品。这样能使医生手术做得更完美,从而更好地帮助病患解决问题。
现在好多人都觉得创新遥不可及,要等到年纪大了才去做这件事情。其实不然,年轻人现在正是思想和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创新的。但这一切也应建立在你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又不会被长时间的工作埋没掉热情的基础上。创新型的人才会把本职工作做好,但又不甘于现状,而是拿出一些行动来实践创新。
好多人还会混淆创新与发明。实际上,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发明只是创新的一部分,发明的成果并不一定会是一个好的创新。创新是资源的整合,用同样的资源,通过改变资源的产出,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满意度,从而创造财富。医学创新并不是仅仅申请了一个专利,或者写了一篇文章,它一定要用在病人身上或者医院这个环境里。举个例子来说,青霉素的最早发现者弗莱明教授,在做实验中由于关注了霉菌干扰的细菌培养从而发现了青霉素,一般的想法是认为这种已经污染的细菌没有任何价值,弗莱明教授却换了个角度思考,就发现了这种本来在环境中存在的青霉菌,从而使其造福了人类。再比如美国收割机的发明,原本一群人发明了机器,但是麦考密克发明了分期付款,使得没有购买力的农民真正买得起收割机,实际应用到劳作中,提高了生产力。这才是我认为的创新。
Q2:从刚刚与您的谈话中,我能体会到,创新是一个“长时间的战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那么对于本来临床工作已经非常繁忙的医务人员,您认为创新是否与临床工作冲突?
首先创新要有一段时间的沉淀,不能无中生有。其次,对于医生来说,尤其是协和这种大医院的医生,不能完全沉迷于临床工作,这样就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教学,没有时间留给自己思考,所以工作量一定要安排合适,并且同时提高自己的效率。我们还要转换自己的想法。中国病人这么多,你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给所有人都做手术的,医生应该做的是把手术教给更多的人,培训他们,比较难的手术可以通过教学以及发明一些新的器械,降低手术难度,使其标准化,让更多人容易接受。原本一个医生一个月可能做20台手术,通过这样的培训能造福的病人至少是数以万计的。当然创新和临床工作时间有所冲突,这就需要我们付出,牺牲一些娱乐时间,做好取舍,并且努力保持生活与工作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Q3:今天的MEDTALK其实也是青兰基金的发布会,请问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想到要创立这样的一个基金?青兰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意义?
基金创立之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想推动青年人去创新。我去美国学习的时候发现美国的医生非常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收入可观,而他们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去创新。例如骨科医会生跟一些器械公司交流,发明设备、器械或者关节等材料,这样不仅帮助病人,自己的付出也能得到回报,从而实现财务自由,能踏实地更好地进行临床工作。反观中国医生现在的社会形象和收入并不理想,而且虽然中国医生手术做的好,但是手术器械包括一些药物都是进口的,没有很多自己的东西,我们希望能够改变这一状态。我们在之前做活动过程中邀请过许多企业,跟他们有很多交流,我们也出去参观过中关村、京东和小米等一些现代化的公司,看到他们是怎样身体力行。看完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事情,当然做事情需要经费的支持,所以我们创立了青兰基金,想要筹到更多资金,支持更多青年人得到创新实践的机会。特别让我感到兴奋的一点是从青兰基金成立以来,一直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医院领导能理解我们的想法,鼓励我们基金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募集到一部分基金,但这是长期工作,我们要一直做下去,鼓励青年医务工作者往创新方向努力,创造更大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踏踏实实在临床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青兰这个名字的意义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们所有人努力的目标。非常感谢协和老前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留下了许多财富,但是作为协和人,我们应该一代比一代强,因为我们不仅仅代表自己代表医院,我们还代表整个国家的医疗水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抱有让协和成为世界级医院,协和人做世界级创新事业的目标。
Q4:我了解到青兰基金有资金、顾问、法务、培训等等模块构成一个平台为青年人提供帮助,那么如何保证这个大平台的正常运行?基金现在拥有哪些资源去保证它的专业性?
医院的许多大教授都非常认可我们的基金,这在医学专业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我们还与一些法律顾问和在商业上有建树并能认同我们观念的顾问有密切交流。此外,我们会借助这个平台为大家提供除了专业医学知识外的,包括院外创业者、基金投资人、管理学和教育学有经验的专家为大家提供不同领域的培训,实现资源整合,帮助青年人实施行动,做出更多创新并最终造福病人。
Q5:基金项目的选择有何标准?
项目可以是包括医疗管理,医疗服务,医学教育,数字医学,生物健康器械这五个领域中得任意一种,。以是医疗创新,可以是护理服务流程的创新,可以是数字化产品、可穿戴设备、基因、器械,更可以是教育模式的改变。比如,我们能利用VR在下临床前进行无数次的模拟实验,这样在真正的病人身上实施就会更有把握。我们没有设置门槛,甚至刚开始你仅仅有想法,然后去组建团队——我们希望团队中至少有一名是协和员工或者协和学生,接着与外界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打造,最后形成样品或服务,并附有商业计划书。我们会邀请医学方面的教授评价项目是否具有专业性,请商业顾问评价其是否有市场前景。其实这次大赛本身也是一次创新,因为是第一届举办,我们并没有任何经验,但是我们在前期做了详细的考察,包括了解国外的创新模式,期望这次大赛能圆满顺利地完成。
Q6:余老师在最后对“有志青年”有何建议?
我认为,有想法就一定要去实践,千万不能在原地空想,而且实践行动要快,要敏捷。当然,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候不能空等好运的降临,要学会自己创造机会,利用与别人同样的资源,用更好的方法克服困难,努力实践,切勿整天困惑彷徨。我们还应珍惜协和前辈打下的平台,挖掘这个平台的优点,并用心做事情。协和非常包容并鼓励年轻人做事情,只要你的实践有益于病人,就会得到医院的支持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