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香港模式改革内地医院体系之路该如何走

健康界相海泉

经历了寒冬之后,资本市场逐渐回暖,而作为“资本市场最后一片蓝海”的医疗健康领域,似乎一直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资本市场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持续关注。

在6月3日的健康界医疗投融资峰会“公立医院投资合作专场”,会场被挤得满满当当,站着听讲的观众几乎排到了门外。会议围绕公立医院改制、PPP、公立医院投资和托管等热点议题展开。

康健集团行政总裁、执行董事许家骅在题为“结合港式医疗管理系统改革内地医院体系”的演讲中,介绍了康健集团在引进香港医疗服务模式方面的心得。他说:我们要做的是把香港高效的、人性化的、优质的医疗服务模式引入内地。”

香港有着较高的基层医疗水平

许家骅首先对香港的医疗模式进行了介绍。他说,香港的医疗开支占比和内地的差不多,但不同的是香港的基层医疗水平很高。

在香港,私营全科门诊共有1228家,每年服务超过2300万人次,公立全科门诊73家年服务人次达620万人次。相应地,42家公立医院和11家私营医院的年服务人次分别为766万和102万。

“香港的医生月薪从10万到30万不等,但是医疗总开支也只是占GDP的5%多一点,但是患者满意度却高很多,这说明它的服务水平、有效性还是有先进性的。”

香港的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倒逼出来的,因为香港的公立医院没有政府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只是针对私立医院的,它们为了争取客户,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流程,“因为要生存、要竞争。”

服务水平高是一方面,香港还在通过价格杠杆把患者尽量留在基层。公立的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和医院的次均看病成本分别为445、1210和5000港币,而且香港没有政府医保,个人看病成本会比内地高很多。

“而内地情况刚好相反,以医院为主,门诊为辅。现在政府在推动基层医疗、全科医疗,我们的业务就是要把香港的医疗模式带到内地。”许家骅说。

用供应链利润让医生收入阳光化

许家骅介绍,康健集团在把香港的医疗管理、服务和IT推送给内地合作的医院的过程中,供应链管理的改革是一个重要抓手。

在合作的南石医院,康健集团把供应链的利润拿出来给医生,提升医生的薪水,使之阳光化。收效是明显的,医生的行医行为得到了根本的改变,虽然提高的收入需要缴税,但是医生的满意度还是大大得到了提高。

“我们要把香港的服务带到内地去,把内地的服务变成香港现代化、有效率、人性化、服务好的服务。”康健集团还在做香港跟内地的培训计划,把香港的门诊服务带到内地,也派内地的医护人员到香港的诊所实习、接受培训,以及派香港的医生到内地培训授课。

这条路子走通了,现在康健集团已经在内地与多家医院达成了医院管理方面的业务合作。但这种选择也是慢慢摸索出来的,在七八年前,他们也搞过连锁诊所,但是并不成功。

“我们发现在内地做门诊面临很多挑战,”许家骅说,首先,基层诊所无法吸引高水平的医生,直接影响了门诊量;其次,诊所没有打通和大医院的转诊通道,患者索性更愿意直接去大医院看病。

更合适的方式可能是把门诊挂靠在大医院之下,由大医院派医生到门诊坐诊,这样门诊就成了大医院的延伸,更容易得到患者的认可。“最重要的是把香港的服务模式引进过来,提高内地医疗机构的效率、服务水平。”

扫码下载健康界App,即可获取峰会嘉宾演讲PPT。

(注:目前仅IOS系统可在线阅读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