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者解读加号禁令:鼓励“卖服务”禁止“卖资源”
健康界刘巍 相海泉
3月3日,全国两会第一天,“禁止网络加号”却仍然牢牢占据医疗圈最热事件榜榜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布的一则《医院门诊挂号变更通知》,让业界猜测,北京市卫计委烧向“网络号贩子”的政策烈火,有蔓延全国之势。
“禁止网络加号”涉及政府、医院、医生和互联网医疗公司四方利益,健康界小编整理四方行动和观点,透过现象一窥“禁止网络加号”事件本质。
监管方喊话:鼓励“卖服务”禁止“卖资源”
在1月26日“东北女孩怒斥号贩子”的视频热传之后,北京市卫计委最初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比如落实实名制挂号、取消现场挂号等,仅针对现实中的“黄牛”。
然而,3月1日流传出来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对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清理工作的通知》,则意味着打击面扩展到一众提供医生加号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在医疗服务领域,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浙江省卫计委副主任马伟杭为互联网医疗公司划定了清晰的边界。
他认为,互联网企业应该做技术的支撑者,并获得医院使用方给予的技术性收益。从事代挂号业务,通过获得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专家号源牟利的互联网企业,本质上与“黄牛”无异,必定会在规范管理和市场发展中被淘汰。
简而言之,作为行业监管者,他鼓励互联网医疗公司“卖服务”,禁止“卖资源”。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陈金雄的观点与马伟航一致,他言道,“我2009年就给从事预约挂号以及患者服务的企业提出忠告,一定要从“卖资源”向“卖服务”转型。”
面对当前的“禁止网络加号”风波,陈金雄希望尽快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在良好的环境中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紧缺医疗资源如何分配?
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CIO庄思良看来,网络加号最大的问题就是公平性问题。公立医院的专家号源是一种公共服务,应该公平面对所有患者,不能用于牟取私利。
尽管有失公平,但一些互联网医疗公司也标榜,网络加号服务能够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提高优质医疗专家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分级诊疗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当前大型公立医院的大牌专家出半天专家门诊,往往只有两到三成的患者有必要在该级别医院住院治疗,其余本该由下级医疗机构收治,甚至在全科门诊即可解决。可以说,优质专家资源的紧缺与浪费并存。
作为此次北京“禁止网络加号”政策的操刀者,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明确指出:专家号、顶级医院医生,无论在今天还是未来,都是紧缺资源。此次以调整挂号程序为契机的改革,其真实思想和意义正是“构建一个新的资源分配系统”。
可以预见,在这个新的资源分配系统中,政府和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管理挑战,而以“卖服务”为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则有着可观的盈利空间。
政府、医院、互联网医疗公司,共同围绕医生,打造一个公平、高效、有序的医疗服务平台,才是“禁止网络加号”风波最理想的结局。
挂号“变革”始末
0126 东北女孩在广安门中医院怒斥号贩子的视频,刷遍各大网络平台,[点击回顾]
0206 北京卫计委八条措施打击号贩子,包括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建立医疗机构间层级转诊网络;推出知名专家团队服务模式;在市属医院内统筹调剂普通号;严格加号管理(统一号源管理,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严格加号管理);落实“实名制”挂号;加强宣传引导和秩序维护;建立违规利用医院医疗资源监督举报和处罚制度。
0217 北京同仁医院宣布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不限普通号。[点击回顾]
0218 北京市医管局透露,2016年年底前,22家市属三级医院将取消现场挂号。
0227 央视新闻曝光北、上、广等多家医院挂号暗访视频。
0301 一则“禁止医生与商业公司合作加号”的北京卫计委官方文件流出。文件中明确表示,限2016年3月25日前,所有此类行为的医务人员,应当自行解除与商业公司的合作,并将个人自查自纠情况(包括合作商业公司的名称、合作内容、收取费用、解除合作时间等情况)报所在单位备查。
030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其官网微信发布医院门诊挂号的变更通知。其中,所有专家门诊全部实行预约制和现场挂号制,不再进行加号;所有普通专科门诊全部实行预约制和现场挂号制,号源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