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医改调查:极端手段背后的是非

艾美仕

说起这一轮新医改,关于医改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有过多次精彩的论战,而这一系列论战的起点就是著名的“宿迁调查”。

主持本次调查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因此名声鹊起,她与北大另一位著名学者周其仁进行了著名的隔空论战。

时至今日,宿迁实施的市场化改革因为“个性官员”仇和的落马而偃旗息鼓,如今回顾当年的宿迁调查,在现如今的政策导向下,曾经轰轰烈烈的政府主导模式已经低调宣告改弦更张,大力推进市场机制的政策导向又与宿迁改革暗合,因此,时至今日,其中的很多争议依旧值得细细品味。

在“唯GDP论英雄”的时代,宿迁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卖掉当地所有的公立医院,通过甩包袱的手段来释放经济活力。

宿迁的医改有两个重点,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看,改革的核心是政府退出医疗服务市场,由“办医院”转向“管医院”,同时负责公共卫生;从医疗供给的角度看,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社会投资机制、鼓励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机制。

对于宿迁较为激烈的改革,国内很多专家都有不同看法,公认为是“政府派”的学者李玲教授,在2006年4月6日至10日,4月28日至30日,带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两次赴江苏省宿迁市,对宿迁市区、沭阳县以及乡村的医疗卫生状况进行调研。

这场调查采取了一些暗访的措施,得出来的结论是负面的,宿迁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但是,宿迁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不但没有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还加剧了看病贵和看病难。

由于其调查中的种种数据缺失,引发了不少经济学者的口诛笔伐,而当时的调查结论更是为后续医改的观点之争提供了长久的话题。

当时调查报告的结论是:宿迁的医改,通过公立医疗机构的转制,改变了政府直接办医的局面;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快速扩大了医疗资源,并形成了医疗市场的竞争格局,促使医疗机构引入企业经营机制,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改善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扩大了医疗服务项目,降低了挂号费、药品单价和检查项目单价。但是医改的最重要的目标:公共卫生发展和"看病贵"问题的还没有解决。

而对于这份报告,周其仁教授的评价很尖刻,他认为,看起来,《报告》对“政府主导的医疗模式”的偏爱,以及对所谓“全盘市场化的宿迁医改”的厌恶,均达到了根本不认为还需要接受任何经验检验的程度;《报告》对宿迁医改否定性的评价,并没有以可靠的、合格的验证为基础。

市场化改革好处也不少

事实上,不仅仅这次宿迁调查,几乎很多不同层面的调查都显示,老百姓对医院服务态度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之后,改制后的医院不再获得国家的财政补助,完全自负盈亏。

在竞争的压力下,医院的所有者(多为股东)引入了企业经营机制,切实加强了对医院的管理;改善了医疗人员服务态度,尤其是在吸引病人方面的工作,广告大力宣传医院的专家和先进设备,地方电视、报纸到处可见医院和药品广告;减免挂号费、降低单项医疗检查收费、降低药品单价;提供免费接送病人的流动巴士等附加服务。很多措施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因此,很多市场派的学者认为,市场化带来的变化很明显,医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竞争压力促使医院引进医疗专家和先进的设备,扩大医疗服务范围。

连作为政府主导派的学者李玲也认为,实施市场化改革后,宿迁地区的医疗服务项目增加了200多项,很多复杂的手术也可以在宿迁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的就医。

竞争的压力促使医院降低了挂号费、单项检查价格、药品单价。几乎所有医院的挂号费都很低,有的医院挂一个号可以看多个科室,有的医院甚至都不用挂号。一些基本医疗和常规治疗形成了竞争,不少常规医疗服务的单项收费也降低了,比如CT价格由300多元降到了100多元;B超由100多元降到了60多元。

由于放开了药店的开办,医院不仅面临医院间的竞争,还面临和药店的竞争,一般医院的门口就会有药店,大的医院周边都会开好几家药店,因此,医院的药品单价确实也有所下降,一些常见的低价药品也重新出现。

从官方的统计上看,重要的统计指标,如人均单次门诊费用,人均单次住医院费用都有了明显的下降。

但是,调查报告认为,一个并不复杂的逻辑使人感到困惑,人均门诊费用、住院费用下降,而医院数量却迅速增加、医院收入也迅速增加。如果数据无误,那么医疗需求一定大幅度地持续增长。宿迁地处苏北,相对封闭,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外来就诊人数不是很多,医疗需求不可能如此持续大规模地增加。

这一结论同样引起了周其仁教授的反对,他认为:哪来的“不可能”?——价格下降以后,原先宁忍病痛也不求医的那部分患者,是不是开始去医院看病?医疗机构增多并引发服务竞争的增强之后,原来被“看病难”抑制的那部分医疗需求,有没有得到释放?过去跑到宿迁以外地方看病的,现在是不是“回流”了一部分?诸如此类,既然到了现场,机会难得,下手调查查证呀!

过度医疗谁之罪

在这次著名的宿迁的调研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调查结论认为,医院有严重的逐利冲动,而患者的医疗费用并没有下降。

这与官方公布的患者医疗费用下降的结果明显相悖,很显然,在宿迁,大多数医院都对医务人员仍然采取根据科室业绩来付酬的激励政策。

据课题组采访所得,医院会采用各种方式获得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资格;会付给村医和基层的医生回扣以望其推荐病人,并且回扣有攀升的趋势。一位当地的村医告诉我们,如果介绍一个病人,骨科医院将给他10%的回扣;医院会付给出租车司机和急救中心报酬以获得病人。

在这次调查中,举例了很多数据和事实来强调医疗费用不降反增,其中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谈到医生诱导病人多做检查和手术的现象。

其中最著名的段子,也是李玲教授在很多公开场合讲过的东西,那就是“近十名卫生经济学者和学生冒充患者去(宿迁)各医院就诊”时,去一些医院就诊看头疼或腿疼,几乎所有医院都要求做CT;去一些医院看胃病,大多数医生都说要做胃镜。

对此这方面的调研结果,周其仁教授曾经十分直接进行反驳,他认为,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是宿迁一个医生,面对一批从未谋面、所以也没有任何健康和病史记录的“患者”上门看头痛、腿痛和肚子痛,我怎么应对?是凭患者们的自述就开方子?还是搭脉、看舌苔?或者干脆奋笔疾书5个大字——“死病无药医”?!说得很轻巧——“宿迁这样的贫困地区,最缺乏的并不是高新技术设备,而是大量低成本、有效的服务”——人家真拿低成本来应付你,回来写报告又该如何措词是好?

面对李玲教授的调研结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刘国恩教授曾经谈起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全国,还是宿迁,公立医院都存在诱导医疗的行为,并不是改革前就完全不存在,但是,从服务角度看,比公立医院主导时有了很大的提高。而这种服务上的大幅度提高在以前是看不到的。

从长期来看,宿迁的医疗卫生体系这种发展模式是符合理论和国际实践所体现的医疗卫生市场化的,因此也有可能出现理论和大量国际实践所证实的结果——患者医疗负担或将变重。

(原文标题:代表过中国医改走向的“宿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