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民医院:急诊室分区分级管理
健康界苏北人民医院
编者按:本案例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与健康界联合发起的“寻找最佳医疗实践——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国医院擂台赛”第一季之“主题一优化诊区设施布局”十大价值案例。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建于1900 年,总建筑面积 188696 平方米。2014年,该院门急诊量1613703人次,日均达4421人次。该院通过优化改造门急诊布局与硬件,实现病人就诊流程的优化改造,提高了社会、患者的满意度。
2015年2月6日,该院新急诊医学中心暨儿童医疗中心正式启用,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函括急诊、急诊医学科、输液室、儿科门诊、儿科病房、新生儿科等。
门急诊优化布局及流程
该院急诊室从空间上分为“红黄绿”三区,急诊病人按病情轻重分为“四级”,进行分区诊疗,确保急诊工作的高效安全。
急诊室运用“红黄绿”三色进行地标标识,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救治;就诊区域均设置建筑平面图、科室分布图,满足患者的引导需求。急诊医学中心电梯通道内张贴ABC区域分布图,方便患者就诊;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附近均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
依据急救轻重缓急设置红黄绿区,分别对应Ⅰ级Ⅱ级危重患者、Ⅲ、Ⅳ级患者。对高危孕产妇、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衰、急性心衰、急性颅脑损伤、多发伤等七种疾病开有绿色通道。该中心建成后显著提升苏北医院的急诊服务水平,对有效提高本地区危重症患者治愈率、生存率,进一步改善医院住院条件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急诊患者严格按照“三区四级”进行诊疗,抢救室按照患者的病情级别进行区域划分:急诊患者进入急诊区域后,预检分诊护士主动迎接,根据预检分诊制度结合患者的主诉、症状、生命体征等情况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以确定治疗或处理的优先次序,同时快速分类引导至相应的诊区就诊。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分为“三区四级”,三区为红、黄、绿就诊区,急诊病人按病情轻重分为4级。红区为抢救区,为病情危重的1级、2级患者抢救治疗的场所。1级患者病情危重,分诊护士接诊后将患者优先安置在抢救室北区1-5床,其中1床为抢救复苏区,专为复苏患者使用。2级患者病情较1级患者相对轻,安置在抢救室北区6-13床;15床为隔离抢救室,用于隔离患者的抢救;16床为洗胃室,用于急性中毒患者的抢救。抢救室护理人员严格根据护士的能级进行分区管理。所有送入红区的患者无需挂号,即刻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实行先抢救治疗后交费,真正体现“急患者所急”。对于3级、4级患者分别进入黄区、绿区,黄、绿区设有巡回护士,随时巡视患者病情及环境安全,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病情级别并予相应处理。“分级、分区诊疗”能确保急诊工作的高效安全。
同时,为了方便患者就诊,该院门诊进行内外科融合,设立专家、专科、专病门诊,疑难病症专家会诊中心,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门诊。
医技检查室位置布局相对集中,门诊患者检查全部在医技楼完成,急诊患者检查全部在急诊区域的医技检查室完成。
分楼层分区域设置挂号、缴费窗口,患者可以就近缴费,免去上下奔波及排队之苦。
为了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该院制定拥堵应急流程及各类突发情况应急预案,使急诊患者在各类特殊情况下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门诊设立一站式服务台,每个楼层均有引导员,就诊区域有分诊护士,设置就诊叫号系统,指导患者就诊;急诊采用先分诊,再挂号缴费,然后就诊、检查、手术、住院等;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检查,再补办相关手续,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
门诊、医技、病房采用连通式设计,相互之间有内走廊连接,方便病人做检查和转运。
设置并统一各类标识,如吊牌、路牌,墙标、门牌、地标、咨询台等。地标根据患者所需到达的目标位置张贴,指引患者到达相应区域。
提升救治流程效率
与120院前急救进行规范的交接,做好院前急救与院内工作有效的衔接。院前急救点决定将患者转送至该院时,120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将患者的信息和医院进行沟通,便于医院做好相关准备,为抢救工作赢得时间。当患者送至该科,分诊护士和绿色通道员工备好相关车辆和急救设备迎接患者,用过床易将患者安全转运至抢救床上,同时了解患者目前的病情状况、既往病史、以及相关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护送至抢救室,与抢救护士认真交接,便于进行下一步的抢救治疗,同时与120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并签名,确保患者安全。
设护理人员分管床位一览表。抢救室设置护理人员分管床位一览表,预检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安置床位,分诊护士根据抢救室护理人员床位一览表及时通知床位护士,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观察、治疗等。同时抢救医师根据一览表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分管护士,进行各项抢救治疗,从而使抢救工作便捷、高效。
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团队配合演练,实行定位抢救。该医院将急诊团队配合模拟演练引入急诊培训中,遵循《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培训要求和香港危重症学会的培训方法,对所有成员进行分组、定职责、定站位、定流程的团队实战形式结合情景模拟进行培训、演练和考核。团队中年资最高者担任组长,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 (5人组):A护士主要负责患者气道的管理(开放气道、吸氧、呼吸机的使用);B护士负责患者的病情评估、心脏按压; C护士负责心电监护、必要时心脏按压、除颤、病人转运; D护士开放静脉通路、采血、遵医嘱用药;护士E负责完善抢救记录、准备用物、电话联系等后勤工作。团队情景模拟实时根据护理人员数量进行调整。由于设置的情景模拟演练与实景相近,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危重病人急救流程并能应用于实践,做到在紧急状况下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合理安排,沉着应对,提高了抢救的时效性。
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规范交接:患者经过抢救,病情平稳后,需要将患者转运至相应专科进行进一步治疗。转运时护理人员进行认真的病情评估,与转运科室进行电话联系,告知转运患者的相关情况,转运科室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转运前根据转运标准准备转运车辆、认真填写转运交接单,相关转运人员携带必备的转运仪器、设备、物品根据转运物品规范放置位置,将患者安全转运至目的地,与转运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认真的交接。
提高绿色通道的时效性,确保患者得到高效安全有效的救治:分析原有绿色通道流程存在的问题,对服务和管理流程进行规范、优化、完善,加强对护理人员识别危重病人的能力。规范高危病种(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 )的绿色通道救治流程,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水平。
进一步优化高危病种的救治流程:通过对高危病种的相关数据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不断优化流程,对于符合等级医院评审规范要求的相关病种,制定出急诊救治临床路径。
依照国家卫计委下发的2015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要求,做好数据采集、汇总、分析工作。并对照标准,运用PDCA循环法查找并改进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流程,真正提高急诊医疗质量。
通过优化急诊设施布局及就诊程,苏北人民医院为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及时、便捷、安全的护理服务,提升了急诊护理服务品质。2015年1~6月份,该院的患者满意度同比2014年,由93.2%提高到95%;急诊室抢救成功率同比2014年,由97.8%提高到 98.6%;接诊门诊人次同比2014年增加了9%,急诊人次增加了6%,入抢人次增加了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