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医院专场:院长的情怀与专家的干货

健康界相海泉

5月29日晚上10:00,本应在一个小时之前结束的"健康界峰会2015"——"西京医院案例专场"还在进行,一百多位听众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西京医院的院长和专家们高质量的分享。

院长熊利泽的三个故事

"我们的一个医疗队伍,到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拿着望远镜,我们看到前面的哈萨克斯坦绿叶葱茏,而我们的背后则全是沙漠。如果你了解历史的话,你就会知道整个哈萨克斯坦有30%的土地都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后来失去了这片土地呢?就是因为当时被沙俄侵犯的时候我们的国力不强。一个哈萨克斯坦的农民告诉我说,他不承认这个边界,还要打过来。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打过去,但是我们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国力,再也不要丢失我们自己的土地。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故事。"

一位听众问西京医院保持激情的秘诀何在,院长熊利泽以三个故事作答。

(资料图)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在地震中受伤的小女孩,母亲看着刚刚截肢的女儿默默流泪,这个年仅十岁的孩子用手帮妈妈擦掉了眼泪。"我们当时看到的时候被震撼到了,我们作为医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救人,我们非要给她截肢吗?难道就不能用创新的模式把肢体保住?想到这个,我们一定会有激情。"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农民。他去超市给在西京医院住院的妻子买晚餐,挑了一个面包和两根黄瓜。出门结账的时候,看到打印的清单后看了看手里的钱,无奈地把黄瓜还了回去,只买了一个面包。"我相信这个农民为了给妻子治病已经把所有的钱都压在了西京医院里,甚至连自己的晚餐都买不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最低的成本,让他得到最好的治疗?"

熊利泽总结:"所谓的激情不是高大尚,只是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大家:只要我们是医生和护士,我们一定要做得更好。"

在此之前,西京医院的专家们已经为听众献上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麻醉科主任董海龙:创新是强科之路 人才是立科之本

西京医院麻醉科有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SCI论文达150篇,是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麻醉科室。而在二十年前,他们还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科室。是什么让他们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麻醉科主任董海龙透露,这一切的秘诀都源于两个字,创新。

麻醉科先从临床做起。比如患者心脑缺血性问题普遍存在,麻醉科发现围手术期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采用预防为主的策略,于是就此展开研究。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解释了预处理的保护分子机制。

从临床出发带动科研,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麻醉科开展了22项研究,其中的一些已经有论文发表。

科研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临床,进而提升了学科影响力。要让这种机制能够保持延续性,则需要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麻醉科与国际上多家知名学府合作,通过外派员工学习、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逐渐形成强大的学科梯队。

目前的麻醉科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均有建树,已经成为知名的品牌科室。董海龙说:"回首西京医院麻醉走过的道路,可以总结为'创新是强科之路,人才是立科之本'。"

消化病院肝胰内科及内窥镜中心主任郭学刚:明晰定位 跨界碰撞 击穿职业惰性

临床工作多单调重复,医生产生职业惰性在所难免,如何消除?消化病医院肝胰内科及内窥镜中心主任郭学刚开出的"药方"是:明晰定位,跨界碰撞。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肝胰内科最常做的工作之一,围手术期培训是其中的关键。如何让患者最大受益?郭学刚定位在了创新上。"不仅要做ERCP技术,还要把它做成ERCP学。"于是在全国开展培训。不仅提升了临床水平,还进而推动了临床研究。目前,消化内科的聘用医生全部都发表了SCI论文,并出版两本专业译著。

在具体的操作方面,郭学刚借鉴了团队建设的经典做法。在其任主任委员的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通过集体投票确定要做的项目。然后把项目落实到每一个人。"第一年做什么,第二年做什么,每一个人做什么,都会有时间表。"

郭学刚说:"再美好的明天都必须从今天开始,只要开始了就会收获。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就自己走,但如果你想走得远,必须要和团队一起向前走。"

消化病院外科特聘教授吴国生:小肠移植的创新历程

短肠综合征始终是一个难题,给患者带来了很大苦难,而小肠移植是最理想也是终极解决办法。

吴国生在1998年做了第一例小肠移植手术,当时是一例活体移植,但并没有解决排斥反应的问题。后来在彼得堡大学工作的吴国生经过研究发现,小肠移植与抗体无关,并发表论文,是世界上首次对这个议题进行讨论。回到国内的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血型不符合的小肠移植,并完成了6例字体小肠移植手术,其中有患者三年没有复发。

护理部主任胡雪慧:用服务剧本打造优质护理

前北欧航空公司CEO詹·卡尔森有一本著名的书叫《关键时刻》,他把电话预订航班、安检、检票、登机、落地等航空公司员工与客户接触的环节称为关键时刻,在这些时刻做好客户体验,将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和核心优势。西京医院护理部把这一理念引入了医院的护理工作中。

寻找护士与患者接触的关键点,让护士进行头脑风暴,在这些重复率最高、最容易发生矛盾的时刻应该怎么说,怎么做,才会让患者觉得受到了尊重。经过总结和梳理,护理部把流程和方法全部记录下来进行学习和研讨。

为了能让护士有一个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护理部组织人员把这些环节表演出来并录制下来,让护士反复观看。护理部主任胡雪慧说:"在寻找关键时刻的过程中,在撰写服务剧本的过程中,在扮演角色进行演绎的过程中,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我们的护士都会有收获。他们通过最生动、最形象的方式学到了应该怎样处理关键时刻。"

剧本受到了护理人员出人意料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医院培训护士的教科书,护患沟通的教科书。胡雪慧说:"我们将继续挖掘和患者接触的关键时刻,进一步细化服务的标准和流程,让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真正成为提升医院品牌形象的阶梯。"

副院长李晓康:以"零纠纷"为目标 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

医疗安全一直都是医院最为关注的内容,也是医院管理的难点所在。如何赢得与临床风险的马拉松比赛,西京医院提出了"零纠纷"的目标。西京医院李晓康介绍,医院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首先是加强宣教。院长、政委跟科室签订责任书,对安全、质量进行考评。对安全的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各科室进行巡讲,在周会上反复强调,使零纠纷目标深入科室,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

其次,将负性指标纳入安全考核。以死亡率为例,医院会对住院患者死亡率进行跟踪管理,讨论和分析。在每月召开的医疗形势分析会上,质量科要汇报上月的死亡病例分析管理的情况,对科室进行考核。经此一项,西京医院的死亡率有明显下降。

第三,为危急症救治的患者建立绿色通道。实行急诊一体化建设管理,急诊科有放射、超声、检验、药房配备等。简化流程,所有流程都明确时间节点。成立多学科专业小组,围绕夹层动脉瘤,介入小组、外科小组、急诊小组、体外循环小组、重症监护小组同时准备。对技术进行标准化,比如对主动脉不同的破口有相对标准的手术方式。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之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病例数从2013年32例下降到现在的13个人,手术死亡率由9.9%下降到2.3%。

第四,成立多学科诊疗小组,围绕临床出现的共性问题开展多学科的协作,由首席专家开展学术活动,医院对于这种诊疗协作小组明确下发了文件,并启动了相应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