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阿尔茨模型研究再进一步?APP/PS1基因敲入结果显示…
健康界2025-05-2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具有 β - 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神经元丢失和神经炎症等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然而,现有的 AD 动物模型,像那些过表达家族性 AD 突变的转基因小鼠,因非生理性过表达以及在免疫活性背景方面的不足,难以如实模拟人类 AD 的免疫反应机制,造成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试验结果的脱节。鉴于此,开发更加贴近人类疾病病理和免疫特征的新型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2025 年 2 月,《Alzheimer's & Dementia》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nd presenilin - 1 knock - in immunodeficient mice exhibit intraneuronal Aβ pathology, microgliosis, and extensive neuronal loss" 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由 Howard E. Gendelman 团队开展。研究人员在免疫缺陷小鼠中敲入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早老素 - 1(PS1)基因突变,成功构建出一个展现神经元内 β 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病理、小胶质细胞增生和广泛神经元丢失的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为研究人类免疫反应在 AD 中的作用带来了新的工具与平台。
文章亮点
1、新型敲入模型:首次在免疫缺陷NOG小鼠背景中构建APP/PS1双敲入小鼠,其基因的表达由内源启动子调控,避免了传统转基因模型的过表达假象。
2、神经元内Aβ病理:模型重现了AD早期神经元内Aβ沉积及其神经毒性,填补了传统模型依赖细胞外斑块为特征的不足。
3、广泛神经元丢失:模型首次在小鼠中模拟了AD患者典型的广泛神经元丢失和脑萎缩表征,突破了传统模型仅表现局部神经元损伤的局限。
4、免疫系统人源化潜力:该模型支持人类免疫细胞的重建,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中人类免疫反应的影响提供了新平台。
CRISPR/Cas9 基因敲入技术(CRISPR/Cas9 knock - in)是一种基于 CRISPR 基因编辑系统的精准基因编辑手段,通过在基因组特定位置插入或替换特定 DNA 序列来实现对基因组的定点修改。该技术因其高特异性、精准性和灵活性,现已成为基因功能研究、疾病模型构建及基因治疗的关键核心工具。
一、KI小鼠的构建
1.基因设计:研究人员聚焦于小鼠APP基因的外显子16,一方面引入瑞典双突变(K670N/M671L),另一方面实施部分人源化(G676R/F681Y/R684H)操作;与此同时,针对小鼠PS1基因的外显子5,既引入了M146V突变,又开展人源化(I145V)工作。
2.CRISPR编辑:研究人员运用CRISPR Web工具设计出特异性sgRNA,精心筛选出低脱靶风险的引导序列,并从NOD雌鼠身上收集受精卵。接着,把Cas9蛋白、sgRNA以及人类化供体DNA共同注入小鼠受精卵,凭借同源定向修复(HDR)技术达成精准敲入目的。而后,将完成编辑的受精卵移植到假孕母鼠子宫内,使其生长直至小鼠出生。
3.基因型鉴定与纯合化步骤 :
基因型鉴定 :待小鼠断奶之际,采集其耳组织,通过碱性裂解法提取DNA,采用特异性引物对目标基因片段实行PCR扩增,对扩增后的PCR产物进行纯化操作,再开展桑格测序,进而确定APP和PS1突变位点以及人源化序列。
纯合化操作 :安排杂合子小鼠与NOG小鼠进行回交,筛选获取纯合单敲入APP(NA)和PS1(NPS)的小鼠个体,随后让NA小鼠与NPS小鼠交配,最终筛选出纯合双敲入APP/PS1(NAPS)的小鼠。
图1.桑格测序证实了小鼠APP外显子16和PS 1外显子5中病理性突变(红框)和人源化(绿色框)核苷酸的成功替换
二、病理表型验证
1.蛋白质表达分析
借助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皮质组织里的FL-APP(使用6E10抗体)、CTF-β片段,以此验证突变是否导致APP出现异常切割现象。
2.ELISA
对可溶性与不可溶性淀粉样蛋白 - β42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NAPS 小鼠的淀粉样蛋白负荷达到了 NA 小鼠的两倍。
3.组织病理学
①免疫组化(IHC)进行6E10抗体染色,结果显示3月龄小鼠皮质和海马区出现细胞内Aβ沉积,并随年龄增长加重。
②神经元丢失与脑萎缩:NeuN/MAP2染色结果显示,NA和NAPS小鼠皮质及海马神经元显著丢失。
③MRI扫描:12月龄NA小鼠皮质体积减少,脑室扩张。
④行为学测试:Y迷宫:12月龄NAPS小鼠自发交替率降低,提示空间记忆受损。
三、人类免疫系统重建
在人类免疫系统重建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出生0 - 3天的NA小鼠先进行1 Gy X光辐射,持续4小时后,经肝内注射人CD34+造血干细胞(HSC)。12周之后,分别采集NA小鼠以及NOG对照小鼠的颊静脉血,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的CD45+、CD3+、CD19+等标志性人源免疫细胞是否成功定植。实验结果显示,在HSC重建后的NOG小鼠与NA小鼠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并且HSC重建举措并未对Aβ负荷产生显著影响。
图2.NA小鼠人免疫重建示意图
图3.HSC重建未显著改变Aβ负荷
总结与展望
总体而言,该研究凭借CRISPR-Cas9敲入技术,成功构建出免疫缺陷背景下的APP/PS1敲入小鼠模型,有效模拟出神经元内Aβ沉积、小胶质激活以及广泛神经元丢失等AD关键病理特征,同时拥有重建人类免疫系统的潜力。尽管在模拟斑块形成和行为学缺陷方面有所不足,但该小鼠模型在助力探究病理机制以及评估免疫治疗效果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范畴注入了更贴近人类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