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者说|陈海啸的多院区管理经
健康界桂克全
“让医疗有尊严、有温度。”近日,健康界面访全国人大代表陈海啸,双方尚未落座,瞄过一眼采访提纲的他,直奔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陈海啸,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主任(下称“恩泽医疗”)。地理位置邻近东海的恩泽医疗,顶着一个鲜亮的标签——国内医院集团化较早的探索者,目前下辖5家医疗机构:台州医院、台州市中心医院、路桥医院、恩泽医院和恩泽妇产医院。
作为筹建恩泽医疗的“操刀者”和现在的“掌舵者”,陈海啸每年提出一个全员践行的年度主题,如2013年是“说清写准,言行合一”,2015年则是“让医疗有尊严、有温度”。他至今保持亲写新春寄语的习惯,借此机会揭晓医院年度主题。
事实上,恩泽医疗5家医院的服务和运营一直“蒸蒸日上”,除了源于年度主题的引领,还离不开决策者陈海啸诸多与众不同的感悟和策略。特别是困扰国内一批医院院长的“多院区管理”,久经沙场的陈海啸至今已积攒为数不少的经验。
医院扩增有学问
健康界:2014年12月29日,恩泽医院试运行,怎样让新医院“一炮打响”?
陈海啸:恩泽医院一期工程有1100张床位,但目前只开放500张。这样做的原因是,我们为了让病人有更好的感知,真的不希望医院只想着赚更多的钱。
开业不到一个月,就住到490张病床。当时为了新院区尽快被大家接受,我做了一个类似于“粉丝经济”的策划,就是去恩泽医院参与试运行的科室,必须从台州医院的16个重点学科中挑选,16个以外的都不要,最终我们选了13个。
选好科室后,我们再选主任,接着由主任自主组建团队。有人在新医院和老医院两边做主任。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还给他们相当于多点执业待遇——发两份工资。
健康界:医院扩增规模主要有三种形式:原址扩建、新建分院、并购,你认为哪种形式更好?
陈海啸:没有一种肯定的答案,因为每家医院各有不同的战略和目标,选择也就不一样。唯一相同的,就是追求医疗资源最有效利用和最大化利用。
管理者在某一个时刻,你的战略决策是原址扩建,还是新建或并购,其实三个都是好工具。我个人这么觉得,当原址的水平空间足够,而不是过度依赖垂直交通(如电梯),从管理角度讲还是选择原址扩建,毕竟相对成本更低,而且建好后也会提高运营效率,很多事可以集中在一起,比如华西医院的消毒供应。但也会带来很多问题,特别是体量过大后,人与人之间、楼与楼之间的沟通会存在障碍。
当然,还要考虑原址的城市交通、供电、排污、供水等是否能够支撑扩建后的运转。
新建医院有什么好处呢?毕竟可以融入现代医学建筑的一些想法,把比较好的流程、节能措施等直接规划进去。但是,从资金投入角度来讲,一定是三者中最高的,而且更可怕的是时间成本,再就是风险成本,新医院不一定就能顺利运营。
相比而言,并购是成本最低的,是一种比较轻资产的运作方式,但也存在风险。
所以我觉得,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去选择。如果计划扩增,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立足所在区域的卫生资源供给总量,比如千人床位等。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当地卫生资源的运用效率,平均住院日高,胆子可以大一点;相反,则要谨慎一些。
健康界:既然扩增医院要考虑这么多要素,为何各地还此起彼伏?
陈海啸:有些地方之所以仍在扩建医院,那是因为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的供给总量还不够,医院不愁病人。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一定会出现一个转折点,发病率不可能无休止地提高,人口也不可能无休止地增长。另外,诊疗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到时会把急病、慢病的治疗分离,大量的慢病将来可能不再住院,而去护理院等机构。
让多院区1+1>2
健康界:恩泽医疗在多院区管理上走在国内前列,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陈海啸:从管理风格上讲,我在第一阶段是集权。以恩泽医疗中心为例,我差不多前三年是集权,把人财物的管理统统收起来,甚至我还兼各家医院的院长,主要是为了各家医院统一制度,统一思想,建设共同的文化。到第二阶段,那就是授权,充分尊重各个院区的活力和想法,集团就变成一个资源提供平台和一个监管平台。
健康界:一路走过来,你感觉最关键的管理方法是什么?
陈海啸: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各院区达成共识。因为每家医院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利益考虑,管理者要把大家的兴趣聚焦到一个点上,也就是大家要有共同的价值观。我个人的经验是,共同以病人为中心。像我们恩泽医疗有十大信条,第一条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你做的事情,或者你为自己争取利益,我要问你有没有以病人为中心,这是大前提。第二是视质量为生命,第三是科技兴院,第四是坚持诚信,等等。
归根结底,要用理念、文化去统领各院区,而不是上去就想着怎么把利益分配好,为利益而利益永远是分不好的。但在统一的文化下再分配利益,就好办了。
健康界:管理者推崇的文化或信条,怎样保证各院区真正接受?
陈海啸:我们的十大信条从2002年至今就一直没变,中间反复讲,大家才慢慢得以理解和运用。到现在看,还一点都不落后。记得刚提出来时,我都不敢跟医院的职工讲,因为跟他们的行为和意识与这个差距太大,讲出来显得太空,不是一般的空。
最初我只跟医院领导讲,以及去院外讲课讲,后来给中层干部培训时讲,再慢慢移到对职工讲。职工培训过后,再把这些逐步列入干部和职工的年度考核。这样十几年下来,现在医院就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无论是单院区,还是多院区,我觉得要根据自身的战略进行管理。但两者相对而言,坦率地讲,单院区的管理,凭个人的经验、凭个人的聪明、凭管理科室的思路,平移过去就差不多了,可以应付一阵子;而管理多院区,仅凭这些就不够。
健康界:哪些地方会不够,能否举例说明。
陈海啸:刚才说到多院区要达成一个共识,那怎么达成共识?医院体量小的时候,领导讲一句话并带头做就可以,多院区这样就不行。因为你讲了话并带头做,职工看不到,当体量大到一定的程度,甚至连中层干部都看不到。开会传达也不现实,现在我们整个集团的中层干部300多人,假如集中起来开会,医院还怎么转。既然如此,就要激活其他的渠道传递信息,再用考核去强化。
健康界:每个院区真的能做到统一吗?
陈海啸:基础的东西一定要统一,但允许他们有个性。比如恩泽医疗的其中一家医院,原来是县里的第三医院,基础很薄弱,若以台州医院的标准去衡量,她永远觉得我是做不到的,而且会觉得你在欺负她。因此,我们制定目标有个原则——跳一跳就够得上。当你给她太高的目标,她干脆不跳了,这样就起不到凝聚和推动的作用。作为一个多院区的管理者,要尊重他们,你的任务是让他们比原来更好。
健康界:就领导力而言,对多院区管理者有什么特殊要求?
陈海啸:要公平、公正,这是管理多院区的基石。
管理者不能看这家医院喜欢,看那家医院不喜欢。科学管理就要求你抛开个人的很多情绪性的东西,保持理性,而且这个理性背后是一种比较恒定不变的东西。
健康界:各个院区之间怎么较好地融合资源?
陈海啸:毫无疑问,选择建多个院区,目的是1+1>2,一定不希望1+1<2。那就要整合,要融合,相互之间的资源要共享。不过共享要注意一个问题——共享什么。把好资源劈成几半用,是一种方法,其实最好的是什么,就是共享大家还没有发现的隐性优势资源,管理者发现并用好团队中的潜在优势资源,才是最大的效益。
至于怎么去发现,像巴顿将军说的那样,只要给我一个人,我就把他变成勇敢的士兵,这个我可能做不到。但对于管理者,要有一个信念,就是当一个人交给你管理的时候,你要给他提供服务,给他提供平台,让他比原来好,就成功了。
传递尊严和温度
健康界:刚才您提到“让医疗有尊严、有温度”,怎样理解这句话?
陈海啸:这里的有尊严、有温度,对象包括患者和医务人员。患者就医时非常需要有尊严,当他把生命交给医院,若没得到健康权、隐私权、知情权的足够保障,就会感到没有尊严,医患关系肯定就会紧张。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医院跟病人其实是一个契约关系,彼此之间要有很好的人际交往和信任。所以,医疗一定要有温度。
健康界:口号很好,怎么落到实处?
陈海啸:我们并不是搞一场运动,而是希望把有尊严和有温度体现到每个诊疗行为中,让病人和医务人员都能感知到。在医院目标上,我们调整年度考核指标,现在的是门诊服务病人量、住院服务病人量、完成手术台次等,还有质量指标,跟以前的不一样。
在管理上,我们聚焦“提升患者体验”。这种体验又由三项去支撑:首先,提高医疗安全和质量,患者到医院后希望不再受伤害,医务人员也不希望再伤害你,也就是通过医疗品质维护患者的尊严;其次,促进员工不断成长,只有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团队支持,才能感受到温度,也才更乐意服务患者;再次,就医院而言,财务必须要平衡,我们虽然不追求赚钱,但财务平衡是医院向医患提供足够温度的保障。
健康界:职工听到这个年度主题有何反应?
陈海啸:我提出这个年度主题后,大家的认可度还很高,好像戳到了他们的痛点。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医务人员早已解决温饱,需求自然而然上升到获得他人的尊重。事实上,也只有他们获得尊重,医疗才会回归到一种纯纯的、暖暖的仁术。我跟他们讲,医务人员不必要像奥巴马那样关注全世界,但我们可以也应该去关心患者、关心自己、关心身边的人。若是这样,经年累月,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延伸阅读:恩泽医疗的十大行动法则
1.以病人为中心;2.视质量为生命;3.科技兴院;4.视改革为医院发展的机遇;5.永远保持坚定的诚信;6.追求完美,痛恨官僚作风;7.以无边界的方式工作;8.强大的团队精神;9.与同行、社会、自然和谐共处;10.为职工提供优美的工作环境、富有竞争力的福利报酬和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