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早筛利器,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健康界2022-04-06

2022年3月5日,住豫全国政协委员花亚伟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建立我国癌症早期筛查体系的提案。作为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花亚伟在提案中表示,癌症的早筛、早诊、早治,简称“三早”工程,是全世界公认的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路径,也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由于受筛查方案不够完善、群众主动筛查意识缺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癌症早筛工程仍存诸多障碍。

基于此,花亚伟提出建议:一是国家卫健委加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癌症早期筛查体系和针对特定癌种的整体防控体系;二是大力推进筛查技术和应用科学研究;三是加强医疗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提高基层筛查能力;四是完善相关的政策配套支持。

有没有应用广、灵敏高,适合于广谱筛查的肿瘤标志物?那就是肿瘤早期筛查利器——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44931647860825432

一、什么是TSGF?

中国一直是癌症大国,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患癌人数更是直线上升,并且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根据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列全球首位,全球每新增100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便占21个。大家谈癌色变,因为癌症带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和经济等多重压力,就像《我不是药神》所演绎的癌症,让无数的家庭在崩溃的边缘挣扎。大家都知道,许多癌症的死亡率之高,是因为很多一发现就是晚期,此时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但是只要在早期发现,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从而避免癌症的后期发展。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其实就有很好的标志物是可以对肿瘤进行筛查!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upplied Group of Factors)。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由多种国际公认的与恶性肿瘤生长相关的物质组成,具有多种恶性肿瘤的共同特性。其能刺激恶性肿瘤血管生成,促进恶性肿瘤的生长及周边毛细血管大量增生,随着恶性肿瘤的形成和增长,逐步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在肿瘤早期患者血清中TSGF含量即会明显升高,这一特性使其成为肿瘤风险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的理想指标。

二、TSGF用作肿瘤筛查的优势

1、广谱检测

虽然有些肿瘤标志物特异性较强,但大部分只能检测一种或者几种肿瘤,很容易造成漏诊。而TSGF 可检查多达20几种恶性肿瘤,用TSGF进行广谱检测进行阴性排查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2、灵敏度高

TSGF检测对比传统的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其他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等能够更早发现肿瘤的踪迹、灵敏度更高。越早发现肿瘤越易干预,从而得到有效治疗,避免后期发展。

3、临床应用广

目前肿瘤的检测手段多种多样,但限制颇多像病理取样不便,更多的是检测费用高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TSGF在绝大部份省份都有收费和医保并且收费合理,只在检验科、体检中心等现有的生化分析仪上就能开展,可以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临床应用广泛,为个人健康增添一重保障。

41471647860825836

2016年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将早癌筛查纳入常规诊疗。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提出了癌症早诊量化目标,要求到2020年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

三、哪些人群适合做TSGF的检测呢?

首先是健康体检,刚刚提到TSGF 的价格合理,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对于想通过体检来每年做一次简单筛查的人群来说,TSGF绝对是不二之选。

其次是年龄大于40岁及以上、有肿瘤家族史、经常在污染环境中长期生活和工作和生活以及工作压力较大的人群,还有微生物感染(如HP、HPV、乙肝病毒等)和有不良生活习惯(经常熬夜、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常吃烟重油炸烤制食品等)的人群。这些都属于是肿瘤高风险人群,如果您有以上情况,建议检测TSGF进行初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最后是肿瘤治疗的监测,通过检测TSGF的动态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情况。

四、如何应用检测结果?

了解了项目优势和检测人群,那么相信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如何看检测报告,我们要如何通过检测报告来判断是否患有肿瘤呢?

当检测结果>64U/ml时,建议结合体征、病史及其它相应的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建议1个月后复查。若连续复查3次结果呈阳性,且连续升高,提示肿瘤风险较高,建议引起高度重视;若连续检测3次结果持续下降,且下降至正常值范围内,提示肿瘤风险较低,建议定期复查。

当检测结果<64U/ml时,为避免假阴性结果,建议结合体征、病史及其它相应的检查指标综合判断。若各指标均无异常,则暂时可以排除肿瘤的可能性。若其它指标存在较明显的肿瘤风险提示,建议尽快复查,同时建议做更详细的检查。

79271647860825979

许文祥.《TSGF在恶性肿瘤普查和诊断中的作用》.FJ Medical Journal Vol.21,No.5 1999.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