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的ICU模式如何快速移植到武汉?答案就是……
健康界2020-11-13
在武汉疫情最艰巨的时刻,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疗队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区,整建制接管了一个重症病区。与后方的ICU相比,武汉病区不仅工作强度高,最多一晚上收治18个病人,而且队员穿上防护服后行动不便,常规操作、治疗和抢救的难度也大幅增加。
面对至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和很多甚至叫不出名字的多学科队员,协和医院依靠的是怎样的“看家本领”?
建立核心组、建立核心例会制度、清单升级,一步步举措,让协和模式快速在武汉落地。
协和医院建立的核心组由21名队员组成,主要是多学科的大专家、临时党支部的书记和护士长。大家无论白天多么辛苦,每天晚上8点一定准时开会,围绕需求和问题,一个一个讨论病人的情况,总结当天的工作,看看还有哪些能做的,哪些办法还能用上,一旦发现新方法,立刻和一线的医生护士对接。这样就形成了前后方联动和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个体化的医疗支持。
同时,协和医疗队依靠骨干力量迅速建立起标准的操作流程和明确的工作清单,让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这个工作清单一出来,就使得管理和治疗走向了专业、科学、有序的状态。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集体的力量战胜了所有的困难。
协和医院的这些做法,正是每日目标讨论工具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实践运用。
病人的治疗方案体现的是整个团队的水平,而不是值班医生的个人水平。每日目标讨论就是将治疗团队的个人行为整合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网络中,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进行每日目标讨论,不仅可以明显改善ICU护士的医学理解力,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患者的临床问题、管理计划和出院问题等,也有助于团队就患者的每日目标达成一致,并且每日目标工具也会对护理团队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产生积极影响。
在实施每日目标时,可以采取一些复合方法。比如,将清单导入每日目标中,可以鼓励团队所有成员参与治疗,尽量减少遗漏和错误;将PDCA(计划、执行、检查、调整)模型引入每日目标中,可以帮助持续改进流程和产品。
实施每日目标时,牢记前提条件也非常重要。只有适应当地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每日目标的合理使用率和接受程度。以每日目标清单为例,下表中列出了可能包含的一些内容以供参考:
注:本表并未详尽列明所有事项。需要根据ICU 的具体需要、患者混合与诊疗程序进行相应调整。
大多数医护专业人士都很辛勤,然而,重要的不是护士照护了多少患者,也不是医生执行了多少操作步骤,而是通过团队合作最后达成了什么结果。
在未来,致力于工作流程和团队合作将成为ICU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根据实践与沟通得到的经验重新组织工作流程,以消除执行操作时不必要的变动及失败的沟通。每日目标的概念恰恰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流程!
通过合理使用现有知识及每日目标这样的工具,在还没有形成新知识或开发新药物时,我们也能对患者治疗进行优化。
本文部分内容整编自健康界图书《重症医学质量管理》,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快速购书~
更多精选医疗管理书籍及相关文章,请关注“健康界悦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