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学霸型高智商人士易郁闷?科学家今揭开谜之“天才躁郁症”
健康界2018-11-01
离家 出走、跳楼自杀...... 这些新闻不绝于耳。躁郁症好像已经成为一个幽灵,不只是成年人,许多青少年也逃不过,这些情况能否得到正确的预防?
作为家庭成员,能否及时发现家人异常的精神状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
去年10月,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自金门大桥跃下身亡。自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的唐晓琳,课题是难度极高的RNA病毒方向。失联前,她曾透露过自己压力巨大,有投河的念头。
去年2月,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刘薇薇在宿舍自杀身亡,年仅20岁。曾就读于佛山一中的薇薇喜欢弹琴和唱歌,是名和关雎尔一样的乖乖女;就在去世前,还通过视频恭祝爷爷奶奶 “元宵节快乐”。
汇聚全球精英的投行、证券等行业,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但其实许多人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导致自杀的新闻也不在少数。
在这个“人人都有压力”的时代,前段时间“躁郁症”再次刷屏,这不禁引起了我们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深思。
昨天还踌躇满志,今天就足不出户——都市精英人群的“心中之痛”,你究竟知道多少?
“低危抑郁症”
研究发现 创造性人士多少患有此症
十年前,有一本名为《天才向左,疯子向右》的书卖得特别火。这本心理学书籍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对于躁郁症 ,作者杰米森曾形容为“一个迷人但足以致命的敌人与同伴”——譬如毫无节制的购物,各种幻觉的产生,不断说话,精力旺盛,无需睡眠,就像燃烧生命的火力突然加热到平常的一万倍、一千倍,然后,这一切又戛然而止。
躁郁症到底是什么?
这个曾经感觉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心理疾患,在十年前只是一个出现在书本上的“传说”,如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驱之不去”的话题之一。
躁郁症和抑郁症有区别
躁郁症是既有躁狂又有抑郁的一类疾病,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是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尤其是女性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应做甲状腺功能测定。
躁郁症中将双向障碍分为两个类型,双向l刑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向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躁郁症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因此正确诊断极为重要。
“昨天还踌躇满志, 今天就足不出户”,这种看似寻常的反复性心理,其实内藏隐患。而且“躁郁症”似乎“青睐”才华之士,曾经在文艺界中造就了李白、拜伦、梵高等文化巨人,所以又被成为 “天才病” 。
天才和疯子中间那“一线之差”,并非只是由巨大创作热情衍生而出的善意玩笑。
不久前,来自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共同发现,创造性人士或多或少都患有某种程度的“低危抑郁症”,也叫“潜在抑制症 (Low Latent Inhibition)”,而这类人群患上躁郁症的几率也会更高。
Q对于天才而言,“想太多”确实是个问题。
A这些人对环境刺激特别敏感,能产生更广阔的思维,比普通人容易在更短的时间内接收并处理更多更综合的信息。
换句话说,普通人对信息分类后就把它忘了,即使那些信息比他们想象中更复杂,可是“天才”总是对新的可能性更为敏感。
专家声音
为何躁郁症更青睐“天才”?
损毁了,阳光之人,
跨越闪动的眼球,
通往大脑,带着一种强烈的沉重和苦痛感
——这首来自英国诗人拜伦的诗歌,很好地诠释了他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在历史上留名的很多杰出人物都可能是这种病的患者,
作家玛丽•雪莱、弗吉尼亚•伍尔芙 和 欧内斯特•海明威 ;
作曲家艾文•伯林 和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
画家保罗•高更 和 杰克逊•波洛克 ……
对于普通人而言,面对每天的压力和烦恼,顶多只是“郁闷”而已;可对于“天才”来说,人生时而激昂亢奋,时而阴郁痛苦,一不小心就“躁郁”了。
“天嫉英才”这话或许说得不假,可是躁郁症为何更常发生在“天才”身上呢?
就此话题,记者采访到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贾艳滨教授 。
“有研究提出,富有创造力、高智商的人更容易得躁郁症,这可能是由某个特定基因引起的,因此具有遗传性。一般家族当中有人患上躁郁症,其他成员的患病率较高,但目前两者关系研究尚未完全明确。”
贾艳滨教授表示,躁郁症并非是单一因素所致,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导致的。
“和常人相比,高创造力者,如艺术家、诗人、演员等,他们更为精力充沛, 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想大胆, 拥有深刻而多样的情感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说过的一句话:“疾病可能不会毁掉一个杰出的天才,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天才就绝非病态。”
那些让天才“疯狂”的原因,除了主观因素之外,社会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贾艳滨教授解释:
高创造力个体的异常表现较容易遭到常人的反对和排斥,以至于缺乏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遗传和环境应激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导致这类人群躁郁症患病率更高的重要因素。”
情绪高低起伏出现异常也需警惕
俗话说,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虽然过得比以往滋润,但心理的承受压力也随之增加。
以为自己是“学渣”就能逃过“一劫”吗?虽然说“躁郁症”多青睐于“精英”,但也有专家指出,这种喜怒无常的情绪表现,并非只出现在“天才”身上,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都有可能躁郁。
“大家所熟知的躁郁症患者是某些名人,所以很容易忽略正常人患躁郁症的情况。实际上人群中双相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5%~10%,这就意味着20个人里面就有1个到2个人可能患上双相障碍。”
贾艳滨教授告诉记者,“学渣”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危人群,他们往往因学习成绩不好,排名落后,而得不到肯定,从而导致价值感缺失,与同学的关系也较为一般,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些综合因素也容易导致他们患上双相障碍。
然而,情绪低落或一蹶不振很容易被“识别”,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躁郁症,却很难被自己和身边人发现。“想要识别和治疗躁郁症并不容易,通常这类患者会因抑郁而前往就诊,在医生诊疗过程中发现躁狂相。”
贾艳滨教授说,“少数患者能够自我觉察到自己情绪高低起伏的异常,但单纯靠调节自己的心理或改变认知,并不能完全消除病情,达到自愈。 一旦确诊为双相障碍,往往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辅助心理治疗。 ” 躁郁症的表现:
抑郁时情绪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脑子反应迟钝、消极自卑等;
躁狂时情绪高涨、自我感觉良好、言语增多、行为冲动等,则需要前往专业医院寻求帮助。
躁郁症患者能否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与他们的病情发展有着重大联系。诊断病症后,患者首先要跟家里人进行正确的沟通。
1.自己建立对躁郁症的正确认知,同时帮助家人正确认知
首先,躁郁症并不是无法解决的,你可以通过正规的治疗和药物控制,以及正向思维训练和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对你的病症进行控制和改善,甚至完全治愈。
但是这件事仅凭你一己之力很难完成,你需要得到家人的精神支持,与他们协同处理。
2.不抱怨
即使你的躁郁症的确诊原因可能源自于遗传,那也请不要和家人抱怨。
3.清晰表达求助内容
不要给家人提出空泛的要求,而是要把自己的需求清晰化、具体化,例如“请陪我看诊、督促我服药”。
而作为患者家人,更应该对躁郁症客观认知,但也不要把躁郁症无限夸大,而应该与患病的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
高功能焦虑症:
从情绪状态变为心理障碍
“天天活在焦虑中,还自以为是精英”,除了躁郁症之外,焦虑也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对于普通人而言,焦虑并非一无是处,“转换”得好的话,甚至还有可能成为推动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
和“躁郁症”一样,“焦虑”一旦发生在精英人群身上,“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约有4000万成年人在某一特定时段都处于焦虑之中。 在这些人中,约18%的人口属于“高功能性”焦虑症。
高功能性焦虑症:
指那些由于渴望“成功”又无法达到,从而出现焦虑、失眠、性情暴躁,甚至免疫力愈下的状况,尤其频繁地出现在“成功人士”身上。
“高功能焦虑症在 内向个性者 和 完美主义者 身上更容易发生,他们经常感到担忧与紧张,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出现肌肉紧张等躯体症状,难以放松,入睡困难,白天疲惫无力等。”
贾艳滨教授告诉记者:
一般的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很快要交工作报告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正常的焦虑。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 适度的焦虑对人是一种激励 。
“但是如果有些人出现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担心害怕,出现紧张的事件与焦虑的程度不相称的惊慌,且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很可能发展成了一种病理性的焦虑症状,也称为焦虑障碍。”
专家建议:
冥想
是减轻精英人群心理压力的一个较好的方式,只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着或者躺着,放松身体,专注呼吸,对出现在脑海中的念头不抗拒,不评判,只是专注呼吸。这样真正的放松和宁静便会随着用心呼吸而自然产生。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