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往事:我和医学是先结婚 后恋爱
健康界2018-06-08
作者 | 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我是被动选择学医的,甚至是被强迫,有点“先结婚,后恋爱”的意味。
1981年我参加高考,那一年我16岁。那时的学制还短,学生年龄大都很小。
高中时,我的数学非常好,高考数学将近满分。那个时代,国家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学校中流行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样的大环境,对学科的导向可想而知。所以高考后我选报志愿,都是理工相关。
我父亲希望我学医,他们那一代人当时的观念是:听诊器、方向盘、金不换的营业员是最好的职业。而我当时却不喜欢当医生,总认为医生是“伺候人”的职业。但我父亲一再坚持让我学医,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选择了河北医科大学(当时叫河北医学院)。
刚入学时,我不知道别的同学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对当医生没有任何感觉,更没有医学的远大志向。但那个时候,我还能像高中生一样去上课学习,成绩也还不错,不知不觉中,尤其是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开始后,对医学逐渐产生了兴趣。
大五开始了临床实习,也开始了从医学生向准医生的过渡。每天跟着医生老师查房、值班,逐渐感受到了来自于患者的尊重,一个医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在那时奠定了。
大学毕业2年后,我的表妹也参加高考。我姑姑征求我的意见,我建议表妹学医。表妹是个听话的孩子,让学什么学什么,所以也选择了我的母校。她的学习很好,大学毕业后硕士,硕士毕业后博士,博士毕业后出国,现在美国小有成就。
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的成熟,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30多年临床工作的风风雨雨,我逐渐认识到,做医生不是伺候别人,而是能够更好地帮助别人。
大千世界,无论人们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但帮助别人获得的感激和赞许,无论对什么职业都绝对是一种很高的成就感。
当你挽救了一个生命,或者让一个生命安详无憾地找到归宿;当你通过自己的能力解除了病人的疾病痛苦,让他们能够保持没有痛苦的生命,或者通过你的知识改变了许多人的不良习惯,因此使他们能够健康地生活,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成就感。作为一个医生,只要认真地工作,这些成就感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医生还是一个不错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