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3月16日),美国打出全球首支人体临床试验新冠疫苗。可以说,美国在新冠疫苗研发赛道上暂时处于领跑状态。
虽然陶医生更希望看到中国在疫苗研发中领先,但美国人在mRNA疫苗这种新技术上打头阵,扫清一些顾虑或障碍,对中国未必是坏事。我国的mRNA疫苗上人体临床的计划是4月中旬,比美国慢了1个月。
周二晚(3月17日),也就是在美国抛出上面消息后第2天,央视新闻频道报导重大消息:陈薇院士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也已获批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央视官方发布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图片,是绿色小盖子的西林瓶,与两周前曝光的疫苗谍照、以及陈薇院士团队合影前排的药品一模一样。我当时发文认为,陈薇院士接种该疫苗的可能性超过80%,结果被公众号平台当谣言删除了。之后在微博发文没有再被删除,大家可以移步去看看,我可是立此为证的哦(http://t.cn/A67jQ140)。
在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获批人体临床消息发布前,湖北省疾控中心就已经建立起志愿者招募系统,需要招募若干18-60岁健康人,并能坚持完成6个月的随访。如果陶医生在湖北当地,一定报名参加。目前,我正在联系上海的mRNA新冠疫苗研发企业,争取能参与4月中旬开始的人体临床试验。
实际上,我们的动作可能更快。3月17日,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就已经打上了人体,当天晚间时候,与陈薇院士合作的朱凤才教授就来到受试者在临床观察期间所在住处,悉心询问受试者接种后身体状况。
如果要说全球谁最先打出第一支人体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倒还真不好说。美国的16日西雅图时间比中国的北京时间要晚17小时,目前没有更详细的接种时间披露,希望将来可以准确分出第一和第二来。
朱凤才教授来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2日,他受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办公室邀请,带队赴武汉与陈薇院士并肩开展新冠疫苗临床研究。
朱凤才教授完成我国多项重要的一类新疫苗研发,包括幽门螺杆菌疫苗、四联疫苗、戊型肝炎疫苗。他在疫苗临床试验领域中发表论文近100篇,是中国疫苗临床试验的首席专家。
大家还记得么?
2月11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先生表示,新冠疫苗只是【可能在18个月内完成】。然而,谭先生一定没有想到1个月后,中国的防控形势一片大好,欧美以及全球的疫情已经几乎陷入失控状态,美国股市已经连续熔断三次,如果没有特效药及疫苗,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似乎都无法阻止病毒的扫荡。
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疫苗几乎成为救命稻草。所以陶医生认为,新冠疫苗的研发会进一步压缩非必要环节,最快有可能从现在起2个月左右完成第1期和第2期人体临床,在第3个月就进入大规模的第3期人体临床或者直接应用。
只是,美国人这速度还是让陶医生大吃一惊,会不会有啥猫腻呢?
新冠疫情发生在武汉,但病毒源头还没有查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明确反对将病毒同特定国家、地区相联系,反对搞污名化。然而,美国一些政客把新冠病毒和中国相联系,这是对中国搞污名化,连美国总统最近在推特上把新冠病毒说成中国病毒。
既然美国这样口无遮拦,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也不妨脑洞大开。基于陶医生对mRNA疫苗的认识,我提出以下质疑:
美国把人当小白鼠:mRNA疫苗的动物试验结果都没有披露,有没有可能为了赶进度而违反医学伦理直接上人体试验呢?
病毒或起源于美国:人用mRNA疫苗之前从未上过人体临床,如果美国不是早就拿到病毒并开始秘密研发,怎么可能那么快呢?
不是只有陶医生有这样的疑虑,清华大学长庚医院的急危重症部部长陈旭岩3月17日在接受央视《今日关注》采访时表示:美国的新冠疫苗上人体临床实在太快了,除非很早就做准备。
3月12日晚,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上,也用中英双语连发5条推文怒怼美国: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被抓了个现行。零号病人是什么时候在美国出现的?有多少人被感染?医院的名字是什么?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国要透明!要公开数据!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
以上纯属非科学,大家权当看戏就行。
言归正传,美国的技术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这次上人体的mRNA疫苗来自 全球mRNA疫苗巨头之一的Moderna。2018年2月,该公司成立6年就融资16亿美元,市值高达70亿美元。其核苷修饰技术能极大提高mRNA的稳定性,且能够调节mRNA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
在 Moderna公开的新冠疫苗研发时间表上我们看到,从1月11日拿到我国分享的病毒序列,到3月16日第1支试验疫苗接种人体,只用了63天时间。关键是,这个时间表里没有看到动物试验的记录。
http://t.cn/A6z0V0iY
陶医生很难想像,一种疫苗没有经过动物试验就直接上人体试验。不过,如果mRNA疫苗是一种颠覆性的优秀技术,那么跳过动物试验大大缩短研发过程也并非不可理解,我随时准备接受这种新生事物的新游戏规则。
从 Moderna公布的资料来看,在过去的四年中,他们已经开展了9项mRNA疫苗的临床试验,有超过1000人接受了该技术的疫苗,针对的病原体有两种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类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3。
Moderna此前曾开发了针对MERS冠状病毒的疫苗,尽管该项目还处于研究阶段,但为这次的新冠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3D打印的新冠病毒(背景)和做疫苗的突触蛋白(前景)
可见,Moderna在mRNA疫苗研发领域实力确实非常强大,这次新冠疫苗不经过动物试验直接上人体,陶医生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并不是说不需要动物试验,而是基于其既往的大量经验以及与新冠病毒非常相似的MERS病毒的研发经历,使公司有信心略去动物试验阶段。
不过,陶医生仔细研究了Moderna的新冠疫苗第1期临床方案,发现这种疫苗需要接种2剂间隔28天,且分了3个剂量组(25/100/250微克),每组15人。
Moderna的这种接种方案意味着什么?
首先,需要间隔1个月接种2剂,无法体现出mRNA疫苗的重大优势。
mRNA疫苗重大优势之一是可以在体内表达疫苗成分。这个优势需要实现可控的持续表达,让每个人只接种1剂就可以实现长期免疫。如果实现这个优势,完全可以革任何现役疫苗的命,因为现役疫苗绝大多数需要接种多个剂次。
然而,如果Moderna的mRNA疫苗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其他mRNA疫苗公司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相比之下,陈薇院士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人体临床试验只需接种1剂,比Moderna的疫苗节约1个月。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分3期,所以理论上我们可以比Moderna快3个月,是不是也有点优势呢?
其次,分3个剂量组,最高组250微克,是最低组的10倍。
疫苗有效成分的剂量通常为微克级,比如乙肝疫苗通常是10微克,戊肝疫苗是30微克,流感疫苗各组分为15微克,流脑AC多糖疫苗各组分为50微克,宫颈癌4价疫苗各组分为20或40微克。
陶医生咨询了业内专家,疫苗人体临床1期设计多个剂量组是很常见的,这通常叫做爬坡试验,是为了确定最合适的剂量,不过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100微克,Moderna的250微克剂量并不常见。陶医生认为,mRNA疫苗属于新技术,其合适的人用剂量还需要摸索,所以其剂量尺度比较大。
再说陈薇院士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也分了3个剂量组开展人体临床。疫苗液里腺病毒颗粒含量为1×10^11个/mL,3个剂量组分别接种0.5mL,1mL和1.5mL,最高剂量只是最低剂量的3倍而已。这样看来,是不是比mRNA疫苗更有把握呢?毕竟基于腺病毒载体的埃博拉疫苗已经成功过了。
疫苗中腺病毒颗粒含量为1×10^11个/mL
另外,腺病毒载体疫苗由于有埃博拉疫苗的经验,各期临床的观察时间也可能大幅度缩短。而按照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人体临床试验计划,mRNA疫苗需要在接种后的一年内进行随访。
关于腺病毒载体疫苗与mRNA疫苗的PK,陶医生还咨询了业内专家,再给大家补充一些专家观点:
1. 腺病毒疫苗是否会被体内抗体中和?
专家:这种现象存在。腺病毒是一种感冒病毒(不是流感病毒),有多个型别,这次新冠疫苗使用一种很常见的腺病毒型别,所以人体很可能对其有一定的抗体,确实会干扰疫苗的效果。有两种技术方法可以克服这种干扰:一是提高疫苗剂量;二是采用喷鼻或口服方式。这些都需要在临床试验中去观察与调整。
2. 腺病毒疫苗为何只需接种1剂?
专家:目前观察到腺病毒载体进入人体后,可以持续表达S蛋白(即疫苗的关键成分)一段时间,能有效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所以目前只安排1剂。mRNA疫苗进入人体后容易降解,所以可能需要两剂。转基因S蛋白疫苗或灭活疫苗,目前看来都无法做到只接种1剂,活疫苗有可能只需1剂。
目前,美国的新冠疫苗研发技术除了mRNA疫苗,似乎没有其他技术的报导。中国则是多条技术路线并进,整体进展顺利。
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都是新技术,即便研发成功,量产可能也会遇到问题。但只要这些新技术能率先证实基于病毒S蛋白的疫苗有预防作用,那么重组蛋白疫苗的高纯度大规模量产技术就能提供强大的产能支持了。所以,我国的新冠疫苗有多种保险机制,成功的概率大多了。
陶医生总结: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已经不能用常规思维去评价。美国看起来略微领先,但中国紧追其后,我们完全可能实现反超,笑到最后。中国的口罩和疫苗,可以成为挽救世界的利器,成为我们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方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