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牙医的
谁还不是靠“自我效能感”撑起来的?
自我效能感|软科普:
“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为了严谨
今天我们特别邀约到心理学专家李贝贝老师
严肃把关审核本文内容
- 告急:齿科医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降低 -
在正常工作期间,我们被问得最多的咨询问题往往是齿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和通过激励方案,激发工作动力问题。疫情期间,我们将齿科医生社交媒体上所发表的文本做了对应的内容分析(样本量N=1008)。发现样本所涉的医务人员基本都出现了渐进式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降低。关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子如图:
瑞尔集团创始人兼总裁邹其芳说:“疫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存在害怕、焦虑等不同的情绪,推出线上课堂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也能够帮助大家消除一些负面情绪。”日前瑞尔已上线云课堂的方式,来增加“云营收”。
瑞尔集团旗下拥有瑞尔口腔和瑞泰口腔两大品牌,诊所总数超过100家。疫情的出现,几乎算是彻底打乱了瑞尔的节奏:旗下诊所全部关门停诊,一个月将近1个多亿的营收断流,同时大额运营成本却分文没减。和其他诊所类似,瑞尔集团单个诊所的账上现金流储备基本维持三个月上下,现金流告急的状态下,邹其芳表示只能积极“自救”。
医疗的特殊性决定着口腔诊所在具体治疗阶段,必要环节是医患的面对面场景。而诊所医生目前面临着长时间无法接触客户的状况,职业上补充能量的可能被切断,整个人的状态也就容易越来越消沉。
这些日子里我们聊得比较多的问题是“齿科经济人”自救和转型,今天我们回归人本位,照亮盲区,聊聊“齿科自然人”的心理关怀问题。希望对诊所经营者及做齿科行政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我们先看看这届齿科医护人员的心理波动吧:
· 职业暂停、自我效能感降低:停诊状态持续了四十多天,“不是工作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工作”。
· 收入降低:开源节流是部分诊所采取的自救行动,由于医护人员的薪资结构普遍为基础工资+绩效奖励。不开诊,不少诊所已和年轻医护人员探讨“适当”降薪方案。
· 病毒的担忧:病毒扩散,疫情究竟还要持续多久?自身和家庭的健康状况成了日常担忧。
· 对未来焦虑:先行者在“危机”中,把握了“机”;后来者还陷在“危”中,未来何时才来?
日常荐书:-齿科医护团队“反脆弱”能力,是停诊期重要的韧力-
- 诊所经营者 to do list -1 | 开拓新经营方式,活下来!
虽然线下业务暂时无法开展,诊所先“活下来”才是真理。积极开拓新的经营方式,如线上咨询、社群营销、私域流量渠道布局等,并且可适当邀请医护人员参与部分工作,增强团队共渡“疫”关的信心与合力。
2 | 组织充电,多看看美学吧!
制定详细的方案,组织医护人员集中充电。建议不局限于专业的齿科技能提升,可延伸到疫情防范、心理调节、营销策略、美学修养等多维度,提高综合素养以帮助诊所在后续的新经营过程中,更快速进入跑道。
3 | 筹备诊所内容,“云建设”可行!
搭建好诊所自媒体矩阵,可向医护人员内部约稿,或者向外部约稿后由医护人员内部把关,借助不定期脑暴、方法论整理、从业经验分享等形式,创造机会给予医护员工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也有机会做好诊所自身的品牌“云建设”。
4 | 调整营销方案,“现金回流”是定心丸!
让市场部忙起来。筹备针对疫情和疫后的营销方案,以拓客蓄客为目的,结合当下的态势和客户心理准备物料、布局线上渠道,争取资金预先回流,让诊所喘口气,也减低医护人员的焦虑感。
5 | 行政姐姐上线,这是一门技术活!
行政部可从日常运营转战线上,如有渠道,可为员工解决部分防护物资问题。也可以借此搜集医护人员的建议,与相关负责主管协调解决。这部分需要一些言语设计技巧,做好诊所“舆论”控制,不要激发更多的积累性埋怨和负面情绪。
6 | 邀约心理咨询师助阵,专业就交给专业!
大疫后,人们的情绪较平时更容易出现波动,同时,齿科工作过程中,长时间暴露于气溶胶环境下,开诊前,联系好线上心理咨询师,及时应对医护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恐慌、恐惧、应激等心理反应。
“比如无意识地干咳,不停地测量体温,莫名惴惴不安,这被称为‘自由浮动性焦虑’,常伴有心慌、胸闷、肠胃不适、失眠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师 李贝贝
7 | 为员工购买防护险,“便宜大碗”!
开诊前,可考虑为每位医护人员购买保险,为医护的人身安全托底,以此减少其心理压力。费用不高,可行性也比较高。
8 | 复工员工关怀,建立正向共鸣!
在准备开工前,管理层要体恤关怀员工,尽可能一对一以电话或微信等多形式,与员工进行沟通,包括何时返工、家人情况、身体情况,通过对员工的肯定,建立一个情绪上的正向共鸣,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 医护自身 to do list -1 | 保持适量运动,多爱自己一些。
虽然健身房也不开放,但我们在家的时候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比如练瑜伽、平板支撑等,KEEP这一类的居家健身软件,视频教学丰富,而有氧运动本身也能加强新陈代谢,提高自身免疫力,打卡式的运动释放多巴胺,也能提升自我效能感,疏泄负能量。
2 | 规律生活作息,别忘了自己是个医生。
医生是工作,也是你的生活。特别是对年轻医生而言,不开诊期间,小心暴露“爱自由”的本性,颠倒作息。按时吃饭,保证新鲜蔬果摄入,肉蛋鱼等动物性食物煮熟煮透再吃,保证充足睡眠,尽量保持生活结构化和稳定化。
3 | 身体减压,体态影响心态。
借助改变身体的姿势来给自己减压,比如做手指操、颈部操、八段锦、瑜伽等,甚至是泡个热水澡也行,目的都在于放松紧张的肌肉,使大脑平静下来。
4 | 华尔街“正念”练习,了解一下。
正念首先流行于硅谷和华尔街,其后风靡全美,相关课程及活动遍布生产型公司、高科技公司、大学等机构和团体。经过多年发展,正念已成为一个价值体系,不仅仅是我们想象中的简单的心理学方法。
华尔街风行的正念练习减压,主要在于:不加评判、保持耐心、初学者之心、信任自己、无为不强求、接受现状、放下。
正念冥想可以帮助你平静地观察头脑中思绪的流动,让身心整合,回到当下,提升高效应对压力的能力。
时代周刊关于“正念”的报道
5 | 适当网络隔离。
适当放下手机,主动屏蔽关于疫情的不科学、不权威的信息,防止信息过载,尤其是尽量少看负面信息,警惕“沉默的螺旋”(除非你自信自己具备“舆论免疫力”)。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能让自己更舒适的事情上来,和孩子一起拼图、玩游戏,和家人对话,然后放松下来。
大部分的人都会每天查看新冠肺炎相关的知识及疫情发展情况,但一定注意筛选信息来源,虚假的谣言、断章取义的科普、耸人听闻的猜测,本身会加剧我们的恐慌和压力,切勿沉溺于这类信息,以免造成替代性创伤。
6 | 给自己开多元化的书单。
收获知识是一生的财富,趁此机会可以做一些工作时一直想做但没时间顾及的,比如专业阅读、深度学习或者是亲子阅读。建议多方向给自己列书单,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都构成了每一个独特的个体。
具备多视角的视野,能让我们在日后的生活里,少一些偏激,多一些包容。如菲茨杰拉德所说:要在头脑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并能并行不悖。
7 | 情绪的出口,“移情别恋”吧。
在家的日子里,可以通过写日记、画画、拍摄等方式,把近期的事件与感受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候不太推荐看《血疫》等灾难性的电影、书刊,可以选择一些轻松的,比如高木直子的的漫画等等。
8 | 与人倾诉沟通,我们都需要支持。
与他人建立心理连接很有必要,可以和家人、亲友、同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保持情绪疏导的畅通,接受生活及情感上的关怀,让自己始终都能感受到来自亲密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人际支持。
当然,如果不希望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通过语音电话、邮件等载体,交流即是释放,是有效的舒缓情绪的方式。
9 | 心理咨询专业帮助,医生也需要医生。
如果通过以上的方法,都无法自我调节的,或者有突发的状况时,比如得知自己是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可以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网络咨询渠道也很便捷畅通。
10 | 调整进入工作状态,春天快到了。
哪怕目前还没有复工,也尽可能根据上班时,调整规律作息,为后期进入工作状态缩短时间。如需远程居家办公的,要积极地与同事沟通、磨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主动承担需要配合的事项
- 后言 -
最后说回我们今天谈的心理学概念“自我效能感”。对它的关注,不光应该存在于疫情期间。
自我效能感影响,决定着医护人员对工作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这些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医护人员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更影响着整个团队新知识或新行为的习得。
· 自我效能感高的医护人员:他们期望值高,遇事倾向于理智处理,也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更大概率能够控制这种“黑天鹅”下的消极想法,当团队有需求提出时,也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 自我效能低的医护人员:往往显露出畏缩不前,容易情绪化地处理问题,抗压力弱,容易产生惧怕、恐慌,一旦团队有需要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难以正常发挥。
BTW,“反脆弱”,是我们希望诊所“经济人”和“自然人”都能习得的能力。在经营管理或个人职业道路上,都深植于底层逻辑。
愿我们都:身心健康,顺顺利利。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