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实录 | 我最爱听的,就是患者想转出ICU的牢骚声

2020
03/03

+
分享
评论
浙大二院
A-
A+
众志成城,共抗疫情!

51761583190315008  

温附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感染中心大楼 

2月10日,浙大二院重症ICU主任崔巍、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丁礼仁、外科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俞佳萍,积极响应浙江省卫健委的号召,背上行囊赶赴温州,驰援市级定点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温附一),参与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随着一大部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转换成为普通型和轻型患者后陆续出院,新冠肺炎的救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留下来的重症患者往往病程长、年纪大或合并基础疾病,这也意味着后续治疗的难度越来越大,疾病的死亡风险越来越高。2月21日,根据省卫健委在新形势下疫情防控与救治策略与架构调整的要求,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教授宣布任命崔巍主任担任温附一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

在深入危重症隔离病区的每一天,崔巍主任、丁礼仁主任医师(浙大二院呼吸内科)等与医疗同道一起,用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全力与新冠病毒搏斗,守护着浙江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在他们的日记里,详细描述了在危重症隔离病区救治病人的点点滴滴,浸润在文字里的,是日日夜夜的操劳,是始终牵挂患者的医者之心,是浙大二院“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2月24日 温州 晴

我最想听到的,就是患者想转出ICU的牢骚声

  崔巍

  浙大二院重症ICU主任;

  浙江省援温州医疗队队长;

  2月10日驰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月21日被温州医科大学任命为温附一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

说实话,从事重症医学工作近30年的我,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重大抢救,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张过。今天早上交班时,夜班医生详细汇报了情况:昨天让大家悬着一颗心的患者,病情终究还在持续恶化。在办公室,我和大家先将所有患者的总体情况略作总结和讨论,然后就快速进入到隔离病区中去。

穿过长长的走廊,我带领大家逐个诊视患者。这次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之前SARS、甲乙流等病毒感染有很大的不同:危重症病人的病情进展非常快,病毒的攻击对象主要集中在肺部,几天功夫,肺部变得非常僵硬,气体就无法进入。不要说吸氧或比较简单的无创通气,即便给气管插上管、用呼吸机等给患者送气,氧合改善还是不明显。呼吸机上面的参数显示,送进去的气体,被没有弹性的肺阻挡了回来。护士不断报告,病人缺氧情况越来越严重,叩背吸痰根本没用,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来。

73291583190315160

崔巍(中)、丁礼仁(左)床边评估患者

前两天,有两位危重症患者因为严重缺氧,我们商量后,做出判断,改善氧合唯一的方法,就是用ECMO。ECMO这个名词,最近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相信大家已耳熟能详。它就是用机器,将氧气送进血液中,然后再回输给患者,以纠正缺氧。那两位患者上ECMO以后,病情已经稳定下来。这给了我们一次抢救的机会,可等待患者肺功能的逐渐恢复。

今天的这位患者,病情恶化情形,似乎比前两位还要迅速,我们当即通知已在外等候的ECMO团队,立刻进病房进行插管上机。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患者病情恶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凶险得多。就在ECMO团队飞快地进行血管穿刺插管时,我发现患者的心率急剧下降,从120次/分降到30多次/分,脉搏也越来越弱,而插管尚未完成。我知道,下一刻,患者就会发生心跳骤停,会给抢救造成更大的困难。于是,我立刻让护士迅速地给患者推注一支肾上腺素,然后才看到心率慢慢地开始回升,血压也逐渐好转。这时,ECMO团队也顺利完成插管。随着机器的转动,患者的氧合逐渐得到改善,病情终于稍稍稳定一点。虽然大家都长长地舒了口气,但没人觉得可以完全放心,因为ECMO只是短时间维持心肺功能,最后救治是否成功,仍取决于我们能否治好患者的病肺。

这一层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他们的病情就像过山车一样。每个患者都需要好几个医护人员进行管理,大家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病房里也不都是坏消息。有一位72多岁的老教授,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昨天已经拔除了气管插管。今天,我去看望了她,老人家精神不错,并开始嘟囔起来,抱怨我们不让她赶紧回家。每当患者发出这种抱怨,作为经治医生的我,却是极其开心的。因为说明患者已脱离危险,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和普通病房的患者是不一样的。我安慰了她几句,告诉她在短短一周内治疗成功的不易,称她为我们这里的“大熊猫”,老人听后像个小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了。看到这么重的老年患者,经过大家的艰苦努力,从危重型转成重型,整个团队才都有了一些笑容。医生护士真的是很善良的一群人,只要患者能好起来,都会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我逐一看完所有7位危重型患者,和医护同事们逐个分析所有细节,包括呼吸机治疗、胃肠道功能、营养治疗、镇痛镇静等,再次叮嘱大家务必要注意每一个环节。

在查房中,我发现,有一位患者气道压力很高,他的吸气和呼气都很困难,但之前还算好的,到底是病情明显恶化,还是存在其他问题呢?经过仔细检查,我发现患者的人工鼻已经被气道中的水完全浸湿,就是这里产生了很大阻力。在更换人工鼻以后,他的呼吸情况明显好转。人工鼻的学名叫做热湿交换器,原本是用来将患者呼出气体中的水分留住,然后再吸回到肺内,以减少呼吸道丧失的水分。

在这次疫情的抗击中,我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求大家对所有人工气道的患者,使用带有细菌、病毒过滤作用的人工鼻,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呼出气体含有病毒的可能性。后来,我还注意到,多个学会发布的新冠肺炎诊治方案中,都提到了使用带细菌、病毒滤过功能的人工鼻,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也让我更有信心了。这个方法也可大大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病毒的风险。这次抗击疫情中,已有多名医护人员殉职,让人特别痛心。我从报道中发现,大部分医护人员还是在防护上发生较大纰漏。因此,我们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必须加强自身防护,不放过每个细节,不能有任何疏忽。

2月21日 温州 晴

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医生在床边的实践

丁礼仁     浙大二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2月10日驰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今天是来温州支援的第12天。在隔离病房,我们依据医院制订的危重患者查房流程和关注要点,我们逐一检查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深静脉置管,动脉导管、导尿管和空肠营养管等,观察了患者的皮肤干燥情况及尿色,还有大便等,检查了痰液的形状和量的多少,再关注后续可能感染的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我们看到,一位处于镇静状态的中年患者,费力的呼吸声告诉我们,他仍在顽强地坚持,呼吸机上高支持的参数与300ml不到的低潮气量形成鲜明反差,肺顺应性之差一目了然。果然,床边胸片提示,两肺几乎都白了。教科书式的病例给人以震撼,同时也让人感到病毒毒力的可怕。

57081583190315284

崔巍(右一)、丁礼仁(右二)等医生讨论病情

“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医生在床边的实践”,经过细致地研判,崔巍主任和我以及在场的麻醉科主任、心胸外科主任们一起讨论,均一致认为体外膜式氧合(ECMO)或许是挽救患者的最大希望。于是紧急请求院方协调ECMO机器和配套的管道备用,以防万一。

在严重的疫情面前,越是艰难,越要放平心态。

旁边房间,一位老人的脸上和额头已布满皱纹,虽然气管切开,带着呼吸机,但双眼炯炯有神,情绪淡定,呼吸平静,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家坚毅不拔的生命力和向死而生的镇定。望着较低的呼吸支持参数,我们不停地鼓励老人要有信心,脱机拔管近在咫尺。

当我们刚为这样一位坚强的老人略感欣慰之时,却又被另一位病人的病情“当头一棒”。这位患者昨天情况还算稳定,今天的胸片已经变成大白肺,呼吸机的送气一度无法进入,血氧饱和度无法维持,命悬一线。幸好,我们早有准备,富有经验的ECMO专项救治团队早早地在病房里等候,迅速地给患者上了机器,患者的生命体征也逐渐好转。

查房下来,我们的心情非常凝重,危重病人的病情不容乐观,我想起习总书记说的“越是艰险越向前”。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始终要怀着奋力救治的信心,才能让患者拥有更多生的希望。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