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阴影的笼罩下,“发热”是病人和医生最怕遇到的情况。如果一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突发高热,而医院却没有发热门诊,该怎么办?
近日,上海德济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这样一位老年患者。在风险与责任的双重考验下,患者是去还是留?
治疗中途,老人突发高热
陈阿姨(化名)今年86岁了,是上海德济医院的“老伙伴”。用她儿子的话说,我们全家一直都在你们德济医院看病,方便、又快又省钱。陈阿姨患有老慢支,常年咳喘,近期病情愈发严重,家人思前想后,觉得德济没有发热门诊,相对更“安全”,于是同往常一样来到了上海德济医院。
当班接诊的是急诊科黄丽娜主任,检查发现,陈阿姨白细胞和炎症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双下肺有严重的细菌感染——按理说她应该伴有明显的发热,但从预检到看诊,陈阿姨的体温一直正常。黄主任很谨慎,她仔细询问家属、排除新冠流行病学史后,决定先让陈阿姨在单独的输液区域进行抗炎补液治疗,同时让护士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半小时后,预料中的事还是发生了——陈阿姨的体温升高到了39℃!顿时,整个急诊科气氛开始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来询问黄主任:这个病人发热了,是不是要马上转走?
眼下正是新冠肺炎高发期,上海德济医院并非定点发热门诊医院,院内还有那么多病人和工作人员,一旦爆发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是甩手送走、省心省事?还是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给患者最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案?这道难题落到了黄主任的肩上。这头家属不愿让母亲冒险去发热病人高度密集的定点医院,那头保安来悄悄催促:“老太太都发热了……”
谈虎色变,在此时变成了“谈热色变”。
严排查 细诊断 为患者健康负责
黄丽娜主任再次仔细确认了从不出门的老太太没有流行病学史,家里人也没有疫区旅游和聚集性发热史,更没机会接触野生动物。血常规和肺部CT均提示为典型的细菌感染,排除病毒性肺炎的可能。而且,若此时一味地强调体温而强行将病人送至定点发热门诊,对这位86岁的老人有害而无利。
综合考量后,黄主任果断作出决定:让患者留下,有责任我来担。
黄主任让护士做好信息登记,同时嘱托患者和家属一定带好口罩,不要离开单独输液区,并提醒接触过的医务人员严格洗手消毒。家属对于这个决定感激万分,他们知道,在目前的疫情之下,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对自己专业水平的自信,更是对当前防疫政策深刻领悟后的担当。
1个小时之后,陈阿姨的体温正常了,精神也好多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第二、第三天复诊时,陈阿姨的各项指标已经明显好转,体温也一直正常。
陈阿姨的儿子高兴地对黄主任说:“这两天再也没有发热了,咳嗽也好多了!感谢你们没有把我妈转走,相信德济没错了!”
“疫情是可怕的,但不能因为疫情把所有风险都推到病人身上。”对于这件事,黄丽娜主任自信而坦然:“现在无数白衣战士正在武汉和新冠病毒战斗,我们在后发坚守岗位的医生们也在跟其他疾病战斗,都是治病救人,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赵旭
编辑:宋佳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