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提灯者,谁带我们走出黑暗

2020
01/08

+
分享
评论
医殇宏哥
A-
A+

作者:小小强

来源:医殇

2019岁末,北京的天很冷。民航总医院急诊室里发生的事,以及后续爆出的监控录像,让人们的心更冷。

朋友圈

熬过这个冬天,化疗三年、移植后四年半的儿子,就将在下一个盛夏迎来五年重生。

昨晚的朋友圈里,我儿子的主管医生,发了一张三个人的合影照片:一个小姑娘,站在上下级两个医生中间,面部被卡通图案遮挡。配文写道“元旦前的好消息:急性白血病……移植后……5年大查……一切正常……愿她未来之路,好运连连,顺心如意……”

而再往前翻阅,在她的朋友圈里,跟这个小姑娘同样不幸和万幸的,还有许多。

这种移植后5年复查、合影的“仪式”背后,汇聚了多少家庭的晴天霹雳、痛心疾首、迷茫无助、绝处逢生、跌宕起伏、度日如年、惊心动魄、百感交集、劫后重生、知恩图报,凝聚了多少医护的十年寒窗、理论实践、夜以继日、团结协作、如履薄冰、勇往直前。当然,一路征战,也难免有一定概率的病友不幸中途掉队,无法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每次看到这样的朋友圈动态,我都期盼着,2020年,那个站在她旁边合影的,应该是另一个命运坎坷的男孩。相应的,简洁概括的几句配文,也将再次应了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隔了一夜,白天带孩子例行预约复查,离开医院时,孩子叫着“阿姨”跟主管医生说再见:两张笑脸,一个写满了感谢,一个写满了鼓励。

晚上翻看朋友圈,见她更新了动态:一个链接和她亲自敲下的几个字:来生莫再误入杏林。文字旁边是她双手合十祈祷的微信表情。链接的内容是:“95岁老太家属刺死医生……”

我坚信,时隔不到24小时的两个夜晚,朋友圈里先后更新的两条微信动态,都是她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一个热血沸腾、与患者同悲同喜,一个后脊发凉、如鲠在喉。

白天在孩子面前,她一如既往的笑容里满是欣慰。所以,我有理由推断,今晚她转发链接时亲手敲下的那几个字,不是因为这一天她工作的场所发生了什么,而是因为,自从另一家当事医院的急诊监控录像爆出之后,这一天她的朋友圈里有多少这样类似的来自官媒或自媒体的链接被她的同行(可能也有少数非同行)刷屏。

来生莫再误入杏林

来生莫再误入杏林。

你说你“志愿献身医学……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到头来,一个又一个同袍“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新闻链接里提到的最近一个,是被“95岁患者的家属”在“本应跟疾病作斗争的”急诊室里以不忍直视的手段谋杀。

每一个看过监控视频的同行,应该跟你一样,愤慨和恐惧之余,难免迷茫和彷徨。当你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时,还要时刻提防着背后的冷枪。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只要身在前线,你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倒下的将会是谁。

倒在抗击非典的战场、倒在抢险救灾的现场、倒在过劳猝死的岗位,这是与疾病作斗争的职业生涯里,被敌人的子弹射穿胸膛的荣光。一个白衣战士倒下去,还有更多的战友前仆后继、奋不顾身。

而在当下,一个又一个战友,却相继惨遭个别丧尽天良的“人”谋杀,其他暂时躲过谋杀、幸存下来仍需继续与疾病作斗争的战友,怎能做到心无旁骛,怎能继续执着追求。

你不入杏林,谁还会再入杏林

不管身边和微信朋友圈里发生了什么,幸存下来的你(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恪尽职守,为了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更为了那些真正需要你们的患者和家庭。

但在当下的环境里,曾经“不悔入杏林”的你,肯定不会让你的孩子步你后尘。你的同行说:“我家孩子如果学医,我就打断他的腿”。你的非同行说:“我的亲属可不能学医,但我应该有个医生朋友”。朋友圈里,学医的朋友跟你一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慨而忍不住转发,不学医的大多数,继续事不关己、关注着别的“热搜”。

一个医生被杀,可能导致十个医生转行,一百个医学生改变自己的从业方向,一千个家庭阻止孩子学医,一万个患者失去及时治疗的机会。

你不入杏林,谁还会再入杏林?

希望

不管我们每个人还有没有来生,不管你来生如何选择,不幸中的万幸,我的儿子已然受益于你今生的选择。

跟儿子一样受益的,还有更多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不幸的患儿和家庭。

看病难不难?跟历经数年、辗转全国多地的白血病移植患儿家属聊一聊,你会发现,真难!但只要自己不轻言放弃,生活在这个时代,办法总比困难多。

看病贵不贵?跟“无固定资产可变卖”,面对几十到数百万医疗费用但仍不放弃希望,通过“不尽满意但已逐步覆盖的异地医保报销、杯水车薪但仍尽绵薄之力的民政和公益救助、难免争议但能解燃眉之急的捐款和众筹”成功完成骨髓移植的患儿家属聊一聊,你会发现,真得很贵!但只要懂得感恩,身处这个社会,真情总比无情多。

医生态度好不好?你若性命相托,她定全力以赴。因为白血病骨髓移植需要长期随访的特殊性,住院第一天我儿子的爸妈就有幸被主管医生通过“微信好友”。自此,医生的工作时间不只是上班、加班、值班的在院时间,还包括等电梯、吃饭、睡前、休假时的微信在线答疑时间。当然,医生的联系方式,给你是情份、不给你是本份。如果患者和家属内心没把医生当朋友,又怎能指望医生把你当“微信好友”。如果我们满怀仇恨、充满抱怨、主动设防,不管我们跟哪个行业的哪个人交往,别人当然有必要多加小心。

在来到这家医院准备移植之前,单纯化疗三年有望治愈、化疗第一年尚未复发时,儿子因为免疫力低下重度感染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抢救。那个晚上,我爱人在北京的长安街上心生绝望地问我:儿子万一挺不过来,咱该把他送哪?

我爱人脾气很温柔?因为孩子喂养、医疗、教育的问题,我的眼镜架曾被她一把抓到变形,我的衬衣扣曾被她抓得掉落……带孩子求医的八年里,她虽然也曾在夜晚十一点电话打扰医生的休息,但不知为何,两家医院的两位化疗、移植主管医生,始终不厌其烦地对她“过分关切的母爱”表示理解,她跟医生最终建立的“朋友情”,超越了我这个患儿父亲无法突破的“医患情”。

每个患者都有生的渴望。每个给患者治病的医生,也都有生存的权利——跟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救治过的能够有幸活下来的患者一起,有尊严地活着。

每个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和家庭,最终不得已选择移植,都直接或间接地知道,即将面临多大的医疗风险和经济投入。倘若我们因为病情变化一时言行失控,我们的主管医生,可能会对我们自身更加全力以赴,但她又该以怎样的心态跟她当时和后来救治的其他患儿家属不加设防地坦诚沟通?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

据说,一次次伤医事件发生之后,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医学界认为被刺死的医生能唤醒国人的醒悟,而医学界之外的人认为,刺死一个医生能唤醒医疗界的醒悟。真是这样吗?

在《我不是药神》里,“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说的是药。在十四亿人口的中国,一个医生非战斗伤亡,受影响的不止是450万医生的心。如果每个人都置身事外,当我们有朝一日成为患者或患者家属的时候,即使药有了,但却发现无医可求,到那时,没了提灯者,谁带我们走出黑暗?

寒风凛冽,幸存的提灯者尚在坚持。是漫漫长夜,还是黎明前的黑暗?每一个普通人的态度,都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如果依然信不过医生,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调侃的解决方案:建议以后取消医生护士这个职业,将《内外妇儿》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以后人人都是医生,看病上百度、买药上淘宝、手术上优酷、边学边手术……

事实是,下一个患病率为十万分之几的不幸的白血病患儿和家庭,依然离不开下一个千分之几“不悔或误入杏林”的医生,去一起拼尽全力,争取百分之几十不等的生的希望。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

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提灯者,黑暗,医生,杏林,家属,家庭,患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