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6例肾移植 谨为生命的再一次重生

2019
01/21

+
分享
评论
医观者
A-
A+
我们也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跳出思维,帮别人一把,将生命的延续再延长一些,换一种方式,让生命更加绚烂!

5056例,这是一个团队40年间完成的肾移植手术。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而是一个极具温暖和大爱的数字。

这其中凝聚的是五千多个翘首以盼的家庭;

这其中蕴藏的是五千多个涅槃重生的生命;

这其中彰显的是五千余份舍己为人的大爱;

这其中是五千余次白衣天使和病魔的生死决斗;

这其中更是五千余次无影灯下的的坚持和信念。

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肾移植40年,肾移植建科25年。5056例肾移植手术,是肾移植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截至今日呈现给公众的一个肾移植手术例数。

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少数人做到了,因此成功的总是少数人。一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团队。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只要你能想得到,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正如这5056例肾移植手术。

大多数人遇到比较困难的事,就觉得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于是打起退堂鼓回避问题,根本不去想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而那些取得成功的少数人,不会被困难吓倒,他们总能迎难而上,积极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

而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这个团队,似乎是个另类。

从1975年开始移植动物实验及相关工作。1979年01月15日,成功开展了西北地区首例肾移植手术。随后(80年代初),交大一附院就派专家外出学习。一直到1984年,交大一附院共施行30例33次, 但1年存活率仅有30%。

当时的专家有一种执念,那就是:“肾移植不成功,死不瞑目!”

1993年09月13日,医院成立了肾移植科,陈勇教授担任第一任主任。至此,肾移植在西安开始走专科化发展,这也成了国内最早的专病、专科,同时开启动了肾脏移植实验室。

1995年,医院肾移植手术突破100例。看似不怎么起眼的数字,但在当时已经位列全国十强之列。1996年发布第一篇肾移植领域的SCI文章。到1997年,短短的两年时间,肾移植手术数量上升到了1000例。

两年时间,900例。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成果。在回过头来看看1995年以“100例”进入全国十强的数字,我们是否该思索些什么。

而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医观者梳理发现,200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000例,2007年3000例,2015年4000例,2018年5058例。

或许我们生来并不优秀,但是我们知道去改变,知道去努力,知道我们要朝着优秀的人的方向前行。

周宪文教授(1979-1984)、刘文善教授(1984-1987)、王文楷教授(1987-1992)、南勋义教授(1992-1995)、陈勇教授(1993-1998)、薛武军(1998-2005)、田普训(2005-2015)、丁小明(2015-今),还有党建功教授、郭定国教授、王武生教授、王明珠教授、冯学亮教授、杜锦凤教授等一批教授在这些数字背后的努力和付出,是很多人看不见的。

但我们又怎敢遗忘!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境遇,而同一个人又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境遇。

2009年始,由于器官短缺日益加剧,器官移植手术例数明显下滑,全国器官移植事业进入低潮,多数移植中心处于半停业状态。

 或许是受老一辈“肾移植不成功,死不瞑目!”精神引导,所以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时任学科带头人薛武军教授和医护人员并没有停滞自己的工作。

面对困难,他们再一次逆流而上。

2011年7月经努力争取,陕西省成为第二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试点省份;

2011年12月15日,学科成功实施陕西省首例陕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的肾脏移植手术;

2013年1月12日,成功实施西北地区首例DCD儿童供肾成人肾移植;

2014年4月07日,西北地区首次实施DCD儿童供肾儿童肾脏移植;

2014年09月06日,首先开展西北地区DCD儿童双供肾成人移植。

……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自身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充分,成功也就越快。

2018年11月18日,实施第4999、5000例肾移植。

2018年12月31日,完成5056例肾移植手术。

通过医观者进一步了解,这其中移植患者年龄最大的年龄高达76岁,最小的仅5岁。令人欣慰的是最长健康存活32年,已存活受者30年。

另外,移植受者1、5、10年存活率也分别达到了98.3、88.6和76.6%。

同步,医观者还了解到,这个团队近年来每年的肾移植手术都在300例以上,移植后半年恢复工作者达到92.8%。

若不是因为人生苦短,谁想来日方长!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感谢给予生命的人,感谢让你生命重生的人,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

器官捐献,一直以来说一个一个令人讳莫如深的名词,甚至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绝大部分人不愿意谈论这个话题。

而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不幸离世的器官捐献者来说,他们的生命可以换一种形式在世界上延续;对于接受捐献成功移植器官的人来说,他们将重获新生。

然而,对于我们,除了将目光聚焦在每一次的无影灯之外。

更应该用心去感知无影灯背后器官捐献者这股无形的力量。

截至2019年1月21日,陕西省以不同渠道成为器官捐献的志愿者达7300余例,实际器官捐献852例。

医观者不仅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遗体捐献志愿者,就连医观者的丈夫也是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遗体捐献志愿者。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我想说,经历过生死的人,会理解我们的行为;但即便是经历过生死的人,也未必能有这样的作为。

新闻回顾:2015年1月,歌手姚贝娜因为乳腺癌恶化,在北大深圳医院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救治  ;同年1月8日上午,姚贝娜的父母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志愿书;同年1月16日下午16时55分,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病逝,年仅33岁  。姚贝娜捐献的眼角膜先后帮助深圳、成都、武汉的三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当时看到这则新闻时,医观者从陕西省红十字会了解了目前陕西省器官捐献的整体情况,当时记得工作人员说,供求比例天壤之别。当时,“等我老去,我将把能用的器官都捐了”的想法就萌生了。之后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主任薛武军聊天时,聊到几个肾移植的故事、数据,更加坚定了信念。回家跟爱人说起,爱人不仅同意,并决定一起捐献。

医观者和爱人约定,每年的结婚纪念日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2015年5月21日,在结婚三周年的当天打开“中国器官管理中心”的官网,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并与2018年3月12日收到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邮寄实体卡的信息。

结婚纪念日做这种“晦气”的事,很多人对我们的行为不解,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痛。

歌手姚贝娜离世并捐献眼角膜的新闻,深深触痛了医观者和爱人的心。仿佛埋藏在心底的伤又一层一层被拨开,碾碎。

就在2013年8月16日,我们失去了一个孩子,因为早产,各项器官发育不全,作为妈妈的我,只远远的看过他一眼,没记住他长什么模样,就成了永别。

之后,每看到有小孩遭遇不幸的新闻就会哭好久;再之后,无意间一档电视记录片《生命缘》“闯”进了我们的生活,每周一期,都是有关生与死的记录,每看一期,我和爱人无一例外的会痛哭一番,而我们还是选择每周看。那时候不知道是因为节目感人,还是都在借机发泄自己心底的痛与无助。

其中有一个小孩病逝,眼角膜让两个不同地方的孩子看到光明,而这个孩子的妈妈要求看一下受助者,她哭着对受助者妈妈说“让你的孩子带着我的孩子,换一种方式看世界”,然后泣不成声。结合自己的境遇,痛的无法自拔,无法喘息。

那样恶梦般的生活坚持了一年半,整个家庭都陷入了阴霾,直到2015年11月14日,又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才逐渐得到了化解。即便如此,再次提及,仍会泪崩。2015年5月21日,当医观者和爱人签署“器官捐献”后,我们都长舒了一口气,感觉生命才真正有了寄托。

回过头来,为什么只是签署捐献的志愿书都进展的这么难?

思维困局!

医观者问过很多人,愿不愿意做“器官捐献志愿者”,自己百年后,将有用的器官捐献出去?

十有八九,不愿意。

我理解他们的不愿,他们走不出传统思维,我们从小接受“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死要得全尸”……虽然人死后本无感知,但后人仍会感觉残忍,更怕背上不孝的“罪名”。

医观者走出的那一步,确实是少数人可以走出的那一步。并不是精神境界有多高。只是医观者更认为,并不是只有血脉的延续是真正的延续,就像那个小孩的妈妈所言“用另一种方式‘看’世界”也是一种美好,更是生命最好的延续方式。

回到本身,再说说医观者为什么要捐献遗体。

医观者经常在各大医院“穿梭”,医生们拼尽全力救死扶伤的场面更是触动着医观者的心,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好呢?遗体捐赠,让医学生们更好、更直观的了解人体结构,把更多的实验做在我的身体之上。

当生命走到终结,还可以为医学做点贡献,又何乐而不为呢?肉体只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而让它从生到死,依旧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不更应该是它的归属吗?

也有人说,即便我现在填写了器官捐献协议,成为了志愿者,将来也实现不了!

对,这就是目前器官移植的困境!

很多患者就是在等待中度日如年。

在等待适合的器官中绝望地死去!有的人是器官捐献志愿者,但他无法“圆梦”,因为他的家属不签字,无法执行。

思维的固化传递会让后人无法签下那个沉重的“同意”,因为他们的思维也受固与我们的认同,他们也怕背负更多的压力。但如果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这种固化思维的影响,她只知道父母有这样一个心愿,死后愿意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我想,她同意的几率会更高一些,也会将这种思维延续到她的生命里,帮助到更多的人。这样的思想境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可以更改的,它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思维跳跃,一代一代人的理念革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少卿书》中早已有云,每个人的生存追求有异。

所以,我们也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跳出思维,帮别人一把,将生命的延续再延长一些,换一种方式,让生命更加绚烂!

作者/医观者@辛木 婷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移植,重生,生命,医观者,肾移植,器官,捐献,思维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