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载研发人工真皮 35年坚守烧伤一线 | 专访浙二烧伤科主任韩春茂

2018
07/27

+
分享
评论
医创家
A-
A+
让病人用上自己发明的产品,是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家的最高成就。

文/王方怡 来源:健康界

“一个医生救病人的能力有限,如果能临床问题入手,通过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发明技术、产品或理论体系,就能救治更多人,产生更大价值。”

秉承以上导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医二院)烧伤科主任韩春茂,从医35年来,对人工真皮的钻研已有18载。

起伏18年

从1983年进入医院起,韩春茂便主治创面,病人的痛苦呻吟让他记忆深刻。

“痛到什么程度?有时候我们换药的小推车刚进病房门口,病人就害怕地大叫起来。”韩春茂说,即便熬过了痛苦,许多病人最终还是免不了走向死亡。

这是由于人类皮肤无法再生,传统治疗方法大多是“拆东墙补西墙”,用病人自己的皮肤进行移植修复,如此一是存在大面积烧伤缺乏皮源的问题,二是存在深度烧伤难以较好愈合的困难。

从那时起,韩春茂立志要通过自身努力,改进创面愈合技术。

问题十分明确,但寻找到技术突破方向,则是到了1998年。那一年,韩春茂恰巧在日本听到国内学者曹谊林的演讲,获得灵感并开始转变研究方向,试图借助组织工程学寻求创面愈合的突破路径。

更巧的是,1998年9月15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完成“四校合一”的合并组建,崭新的浙江大学正式成立,并成为当时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合并为科研工作带来许多利好。例如,浙大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科研人员,因为看到美国出现了‘人工真皮’相关专利,就主动找到我们,想要一起研发出国内的人工真皮。”韩春茂说。

天时地利人和皆有,研究项目在浙江省科技厅的资助下顺利开展起来。

但当初没有想到的是,这项研究,一做就是18年。

高峰与低谷

按韩春茂的话来说,这18年间,人工真皮研究曾一度到达峰值,再落到低谷,如今又再次接近高峰。

“很多事情注定要经历高峰和低谷。”他说,最开始立项时,团队预想5、6年便能顺利实现皮肤组织的复制,但越研究越发现许多基础问题尚未解决,所以项目一度跌落低谷;靠着埋头苦干的坚持,基于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资助,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获得突破,人工真皮研究也逐渐看清眉目。“随着时代发展,现在人工真皮的研发能够融合干细胞、3D打印等新兴技术,作为再生医学的分支再次迎来热潮。”

在这一过程中,韩春茂团队与浙江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成长,随后走向分离,“他们更多关注基础研究,我们则更注重临床转化。”

虽然人工真皮产品还未走向市场,但相关的衍生创新产品已在研发过程中开花结果。

表皮细胞富集器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说到这里,韩春茂起身从办公室一角的箱子里拿出仪器,介绍起来。“人的皮肤分为细胞和支架两方面,各自都存在许多需要攻克的问题。于是,我们就把这两个领域分开来做。在细胞领域,我们做出了表皮细胞富集器官。”

借助该款机器,医生可在取下患者小块皮肤后,于30分钟内制作出相应细胞,并喷洒在患者需移植的人工真皮上,从而促进愈合。

据悉,目前该款产品正在开展临床试验,产品归属权属于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韩春茂对此看得坦然。“搞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都只局限在实验室,但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转化,这就需要与企业合作,所以医生本身不是为了从成果转化中追逐利益另外,转化过程非常漫长,企业本身也承担了较高风险。”

坚守、选择与舍弃

韩春茂并非一开始便如此选择。

“以前我们也与其他几家企业有过接触,有些许诺得很好却缺乏能力,有些很有实力但我们自己的心态却不够好。”韩春茂这里所说的心态,即如何看待利益归属

他说自己最后想通的是:只要能把产品做出来,服务更多病人,利益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齐心协力。所以,创新转化一事不能局限于利益计算。

他与团队在多个创新项目的转让中都未要企业分文收益。“钱只是衡量指标,不是绝对指标。”韩春茂笑言,“我也不想去追求成为一名富翁。更重要的,还是转化以后造福患者,实现我的梦想和价值。”

与多数医生发明人的想法一致,韩春茂认为自己的创新成果如能成为产品推向临床,便是极高肯定与慰藉;但这一过程,单靠医生自己难以完成,必须结合企业力量。

因为,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实验室的基础研究结果与可以推向市场的成熟产品之间差距极大,“必须要由第三方与医生共同完成这一过程”。

他直言,做产品与写论文完全不同。一旦进入产品化过程,便有许多之前从未考虑过的细节点需要重新考虑,比如产品的保存方法、运输方法、消毒杀菌等,因为“产品是给人用的”。

单完成这一环节的研发,便有诸多难度。“这里最难的难处在于,许多实际操作中的要点属于企业的技术壁垒,既没有论文可以查找,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一定的摸索期。

因此,他表示,需要合作企业有耐心、肯花钱。如果没有企业作为支撑,科研人员和医生几乎没有能力做出产品。

创新环境、青年医生与期待

这种态度贯穿韩春茂所有创新项目的转化过程。

随着人工真皮产品进入临床转化阶段,韩春茂再次选择牵手企业。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大动物实验,下阶段将由合作企业主导开展临床试验,成功推向市场指日可待。

实际上,美国一款Integra人工真皮早已上市多年,却并未引入国内市场。该产品价格昂贵,且真皮内不含血管,因此存活时间需要三周左右,存在再次发生感染的风险。

韩春茂想要缩短存活时间。这就意味着必须加快人工真皮的血管化进程。整个团队为此付出多年研究,包括从中药、生长因子、结构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良探索,最后采纳的创意源自生活——因为爱人从事纺织业,在一次聊天中,韩春茂忽然萌生一个想法:在人工真皮里,是不是也可以加入编织网呢?

这一想法最终化为现实。2017年10月23日,韩春茂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即基于以往研究,在真皮支架内加入高分子编织网材料,将血管存活时间缩短至7~10天,且使人工真皮的机械强度更高,紧致牢靠不易撕裂。其中的高分子材料可吸收、可降解,待病人的皮肤组织长好以后,即可逐步降解并排出体外。

但是韩春茂深知,转化过程仍然急不得,即便已经做了18年,他愿意坚持更久,坚持完成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直至最终产品上市。

18年间,韩春茂对于创新环境的变化感受颇深。

近两年,政策对于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鼓励程度和开放程度明显增强,高校和医院据此都设有相应激励措施。但真正落到成果转化实操上,制度仍待完善,尤其在知识产权权益划分、发明人作价入股建立公司等方面,大框已有,细则不明,所以行动受阻,“没事最好,有事就比较麻烦了”。

顾虑之下,青年医生对于自建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又作何态度?

韩春茂表示,由于学医路途漫长,多数青年医生不愿自己下海转化创新成果,“总觉得这样一来,学医就白学了”。韩春茂本人也认为,一支研究团队应该不断做创新,同时坚持不离临床,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他期待的成果转化方式,是以色列、美国等国家流行的模式:医生将专利转让给企业,并占有一定股份,如此医生可继续支持项目进展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能继续开展更多科研创新。

说到这里,韩春茂有些兴奋。

他很少与人合影,却主动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Sune Svanberg留念。“他有很多创成果,并都转让给了企业,成为十几家企业的股东。让病人用上自己发明的产品,是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家的最高成就。

韩春茂团队的研究脚步亦从未停止。

接下来,如何结合干细胞、3D打印技术改进人工真皮技术,仍需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说到这里,韩春茂又从办公室四处堆积的资料中精准翻出一书,指着封面文字对健康界说:

“你看,2017年10月,我们在香山科学会议的讨论主题就是‘组织再生材料:从基础研究创新到临床转化应用’。未来方向很清楚,唯有一步一步去做。”

后记

韩春茂同时修读了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

在将医学精神通过创新转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他还将哲学思维注入实际工作与生活。

他的开朗风趣,极具感染力,可让与之交谈者迅速放掉束缚与负担。“人要轻松一些。”他随手举出自己的“战绩”——“在我们科室,那些一开始不愿意结婚、害怕结婚的同学们,到后来都顺利结婚了。”

他还向健康界讲解了“人之三性”:趋利避害、贪得无厌、自我愉悦。

讲毕,他挥手再见,快步向前,“得赶公交车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烧伤科,韩春茂,真皮,转化,医生,企业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