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或者叫私立医院是相对于国家出资举办并由属地卫生计生部门主管的公立医院而言,并且持续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为补充社会医疗服务提供不足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民营医院外,还有通过股权改革以及资产重组进行改制的国企医院都属于社会办医医疗机构的范畴。同时也有按照财政补贴角度归口,将国企体制内的行业医院称作社会办医的组成部分。
相对于公立医疗机构而言,我国现有财税体制将社会办医医疗机构纳入企业管理,因此对相关机构征收营业税所得税。因房租、土地使用等因素,社会办医医疗机构同比公立医疗机构承担较大的税费压力。
在收入结构上分析,公立医院的收入为三项,分别为:财政补贴与医疗服务与即将取消的药品加成。营利性社会办医医疗机构没有政府补贴,主要收入来源只有两项:医疗服务项目与药品加成两部分。同时,在纳入医保范畴内的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医疗机构都需要按照属地发改委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目录以及药品价格目录执行医保报销与结算制度。
在医药分开前,社会办医医疗机构的收入来源除却医疗服务项目外,主要依靠药品采购与销售的“低进+高出”形成利润空间。在社会办医医疗机构没有硬性的降低药占比的规定,所以长时间以来,药品加成成为社会办医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诚然我们也能看到许多新兴的依靠技术实力实现营利的社会办医医疗机构,以较低的药占比,实现了较强的营收能力。但是从绝对数量上来分析,占比较少。
目前,国家明确了医药分开的改革方向,力图切断长期存在的公立医院医疗行为与药品加成之间的利益关系,扭转医疗行为,通过医事服务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实现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营收“平移”。但是,对药占比较大的社会办医医疗机构来讲,将面临比较大的制度亏损风险。这就提出了一个在医药分开背景下的社会办医发展路径命题,如何实现在医改的总盘子下,同步发展社会办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多元化与和持续发展。
改革的目标是发展,所以在医药分开的整体格局下,政府需要提出均衡发展策略,在扭转公立医疗服务行为的同时,促进社会办医医疗机构主动变革,在执行医改政策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不能回避的问题
在当前医疗卫生制度下,围绕疾病进行的医疗服务提供方都是以信任为基础,以品牌为基础上的需、供双方的单向选择,没有实现按照病种分类实现患者“就近、就准”的科学就医格局。这与国民健康素养与医学知识的淡薄有直接关系,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健康与医学知识长期缺位造成的制度之殇。长期以来,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医院都是靠拼人才拼管理争取效益的,所以专家与硬件的结合是所有医疗机构的共同选择。但是,长期营收困难的民营医院往往铤而走险,以各种秘方、特效、“专家”为噱头,以商业营销手段为工具,诱导消费,通过欺瞒、恐吓为手段,赚取营业收入,违背医学伦理实现营利的目的。
解决的路径探讨
2016年,国家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指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将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扭转为以健康为中心,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在现有的医疗服务提供的格局下,公立医发挥着为全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托底功能。这也是国家举办医疗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初衷所在。而社会办医医疗机构的职能除了有力补充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不足以外,创新经营思路需要贴合国情实际,为健康多做贡献。同时,国家需要为社会办医医疗机构提供健康服务的支付途径,为社会办医医疗机构提供健康服务的信任认证体系。将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等健康管理内容作为服务项目,列为社会办医医疗机构的购买服务项目,以减病防病实际效果按绩对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机构予以足额支付,尤其是在慢病管理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控制与减少方面,将患者个人减少的医药支出,统筹人群医保结余定额拨付给服务提供相关人与机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搭建健康险基金池,不同于疾病险,将健康作为指标考核健康服务提供机构和人员,以奖励等形式促进社会办医医疗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办医医疗机构增设健康院机构名录,纳入社会与政府共同参与的三方评价体系之中。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以支付信用体系的建立为基础,实现全民投资、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健康服务体系。摆脱原有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制度,新建一个以健康为目标,以有效管控慢病为目的的健康产业路径。
具体措施为:患者或健康人群与社会办医医疗机构实名制签约、连续管理、长期跟踪、健康评估、信用考核、支付结算。
带动周边为:互联网、大数据、可穿戴、人工智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