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众说,因为众说可以以说为主,并不一定非得成文。难得借一回名人效应谈谈健康产业,也算我对健康产业的理解与预见能够与更多人分享,抛砖引玉把。
在群里看到这张图时,我很开心的发现这里有农业,基本突破了原有公认的大健康产业的认知图谱,但是我也看到其中更多的在涉及医疗和医药。所以我还是认定这是一张大医疗产业链图。
波子哥不失风雅的问我:
也许是一种群聊的情节,我把我的观点与波子哥做了交流,再一想与其在群里与波子哥互动,不如在众说中将我的观点分享给愿意接受我的观点的朋友们:
@廖新波 有呀,只不过太有限了,据多家机构研究表明,医疗和健康有8%左右的关系,预防医学与健康有30%(实际贡献约值)的关系,其它大部分为生活方式与小部分遗传心理相关。如果把健康做成产业应该把生活方式和预防医学做成主业而不是医疗。
想必去医院看的是病,病了,还有什么健康可言?
那么医疗是什么?请允许我短视一回,只看当下:目前的医疗是围绕疾病开展的,与其说叫医疗产业(如果非得这么叫的话)还不如直接切入本质叫做:疾病经济,一言以蔽之,把疾病做多嘛。有人肯定不服,说,那为啥把药品也做成商品,药当成产业呢?我不太懂药,但是我知道药也是围绕疾病来转的,只有多吃药全民吃药才能求得利益最大化,如果说药品不是追求全民吃药,不追求最大利益,那么药又是一个什么产物?所以我说我不太懂药,只把药当做特殊商品特殊产业来对待,我认为它的价值是在对抗人类疾病的时候,能够救命!——这是药的最大产业价值,如果这点做到了,我想利益绝对不会亏待药品研发生产企业的,至于流通领域过高抬价追求拼缝,而且是拼大缝儿的,我估计知道内幕的人绝对会仇恨谁抬了高价以及为谁制定这个抬价制度——这里的药包含了:药品,器械,耗材,检查设备等。
那么什么是健康产业?很简单,2016年国家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宗旨说要以健康为中心,围绕不生病少生病以及防止意外伤害的都应该是健康产业,如预防医学、体育、教育、文化娱乐、环境、水质、食品……。很多人都觉得,那健康产业和医生没关系啦?非也,医生相对其它人来讲是最了解疾病成因的,如果把知识分享出来,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预防意外伤害,就起到了积极的产业推动作用,如果可以按照签约(信任)、长期、连续服务模式开展很方便可以实现产业支付模式。谁掏钱买单呢?我认为国家医保,商业健康险(非医疗补充保险)最应该掏钱付费,谁最容易做到签约、长期、连续服务呢?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互联网应用谁离这个模式最近?是基于全科医疗模式的辅助诊断、疾病数据挖掘、健康数据挖掘和相匹配的人工智能技术。当然只要是医疗服务都必须是人际之间的服务,不是人机之间的服务,所以互联网冲在前面想代替医生的创业项目基本是行不通的。 当然还有体育,尤其是“
精准体育”——个性化的体育运动可以对个体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形成社群良好生活方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精准体育”依托的是健康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下的体育行业服务规范标准,并在此之上形成的健康险付费模式。 当然还会有很多与体育康复,甚至是老年病预防、康复相关的新兴行业,目测还没有完全诞生。
综上所述,健康产业与医疗没有完整的直接的大部头的关联。世界知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K.K所述,很多新的产业还没有到来,因为形成这个产业的软实力还没有完全成型。
对于商业医疗保险,尤其是大病补充保险,我想多说一句:保险只是保险,把风险防控到最低,也就是少让可能生病的人参加保险,这样的逻辑虽然不道德,但是还是很理性的,因为疾病不太好预测。所以需要继续做好它。如果想主动防病,不让人生病,干脆就别叫医疗补充保险,直接叫健康险算了。相当好,积德行善!
回过头说医疗,产业么?图利么?如果能让人都不生病,少生病,万一生病了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治愈,节省医保费用,那将产生革命性变化: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健康(预防)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即将变为现实。
谁愿意在这个领域做尝试和探索,现在起步,将领先别人二十年,比如某讯与某巴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