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十年的十个“不改”

2019
04/06

+
分享
评论
白雪 杨瑞静 郝兰兰 / 健康界
A-
A+
勇于改革至关重要,吃透“不改”同样必要。

2019年4月6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

10年前的这一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俗称新医改方案)公之于众,一场被多方寄予厚望的改革拉开大幕。总体目标很明确,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3652个日子翻页,很多人能够体会到,国家更驾轻就熟抗击埃博拉等突发疫情,民众看病就医的流程更便捷,医疗保障更广更厚,药品供应更规范。与此同时,作为医疗服务供给主力军的公立医院,管理日益精细化,急危重症的协同救治越来越畅通……其实,这些巨变只是新医改十年征程的局部镜像。

被比喻迈入“深水区”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未来向何处去?健康界站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回望过去十年的波澜壮阔,梳理改革中的10个“不改”。或许,岁月沉淀的坚持,预示改革笃定的方向。

不改1: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

细读新医改方案,开篇的“指导思想”便开宗明义——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随后,阐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时,“公益性”字眼再被提及。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无疑是保障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的关键所在。

显然,国家没有食言。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财政医疗卫生投入的实情有目共睹。2018年12月2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透露,2013年至201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59502亿元,年均增幅11.7%。其中,201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14451亿元,比2013年增长55.5%。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每年的财政医疗卫生投入同时注入供方和需方。继续以2017年为例,高达1.4万亿的财政资金,其中7550亿元投向供方——公立医院、基层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5022亿元投向需方——补助基本医疗保险资金,其余资金用于各项医疗救助,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绕开财政投入谈公益性并不现实,但公益性的体现并不局限于钱,不断拓展医疗健康服务范围、提高医疗质量,同样是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健康服务的内涵。

这些方面,新医改十年踩出清晰的足迹: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发起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将抗癌药和慢性病用药纳入医保,缓解民众就医费用负担……一个个与民众健康紧密关联的改革,串起新医改十年的“公益”道路。

不改2:坚持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以药养医”饱受诟病。

2017年,国家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这项实施数十年的政策寿终正寝。

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闫素英介绍,这一年,医院1300多种药平均降价20%,受益最明显的是慢性病患者。她用一张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药方举例,患者需要缴纳的费用从332元降至260元左右。

这一年,北京开始全面实施“医药分开”政策。取消临床用药15%的政策性加成,增设“医事服务费”。环顾全国,很多省市均探索“腾笼换鸟”,降低患者费用负担的同时,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

健康界查询过去10年的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印证了“病人药费比重降低”的变化(见下图)。“医药分开”后,患者降低药费负担的同时,就诊体验也明显改变。“医事服务费跟以前挂号费可不一样,现在挂个普通号自费几块钱,但挂知名专家号自费部分就得60块钱,像我这样的老病号,正常开药、调药挂普通号就行。”患有三种慢性病的北京市民刘大爷显得挺高兴。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不改3:坚持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也是深化医改的“主战场”。

正因为如此,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从三方面发力——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院治理体系、加强医院党的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实现现代医院管理十六字目标: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

早在2011年,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就出现在医改主要工作清单,亮相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在众多医改文件和领导讲话中被反复提及,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再迈一步,即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公布148家试点公立医院名单,明确14项试点任务。随后,多地在国家试点医院名单的基础上拓展范围。比如,福建省遴选39家医院(包括5家国家试点医院)开展省级试点,入选医院数量堪称全国之最。

健康界注意到,围绕公立医院党委的作用,两份重要文件的描述呈现明显变化:2017年出台的《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而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委等院级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后者比前者多出6个字——作决策、促改革,公立医院党委显然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职责。

结合过去几个月浙江等地的火热探索,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必会更朝气蓬勃。

不改4:坚持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2010年7月17日凌晨,网友“留级哥哥”为了赶到北京儿童医院挂号,特意起了个大早。让他没想到的是,离医院6:30正式放号还有一小时,门诊楼南北两侧的两支挂号队伍就已经排出200多米。几名家长和小孩满脸疲倦,席地而坐。这样的场景,曾经在大型医院司空见惯。

当下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类似场景正逐步成为历史。

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全国医疗系统启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而且每年与时俱进调整改善医疗服务重点内容。现在,指尖预约挂号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日间手术病种持续扩增,多学科协作诊治疑难复杂病从理念宣贯步入普遍推行,药学服务正快速转型,危急重症救治的院内外通道越来越顺畅……

2018年2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晒出改善医疗服务首个“三年成绩单”(见下图),透过一个个数据,全国医疗机构的努力窥斑见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9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新一年改善医疗服务重点任务,把曾经业内重视度不够的麻醉服务、护理延伸服务等单列主题,不难看出决策者们对提升民众就医体验的坚持,以及持续拓展改善医疗范围的雄心。凡此种种,映射改善医疗服务将被作为“长期工程”。

不改5:坚持强基层

2018年1月29日,64支家庭医生团队在全国基层卫生工作会上被表彰,这也是我国首次设立“全国优秀家庭医生团队”奖项。业内人士知道,这64支团队,只是目前分布在全国3.4余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82.6万医务工作者的缩影。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诊所和医务室、村卫生室。2009年至2017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87.3余万个增至93.3万余个。除了数量上的剧增,更有几项数字的变化折射国家对于“强基层”的决心和魄力(见下图)。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旨在保障更多基层群众看病就医,国家想方设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推进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便是典型举措。2019年1月,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用全新的“四个分开”指路分级诊疗——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在此基础上,建设100个城市医疗集团和500个县域医共体。显然,这些清晰具体的目标,无不在着眼未来给“强基层”添柴加薪。

不改6:坚持鼓励社会办医

新医改十年间,社会办医蓬勃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医改,十年,医疗卫生,医院,国家,数据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