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张萍:一位“白求恩式好医生”的A面和B面

2018
12/03

+
分享
评论
刘文阳 / 健康界
A-
A+
一位有“雄心”的心内科女医生“二次创业”的故事。

一名性格坚韧,有学科建设“雄心”的心内科女医生,于事业巅峰期离开北医系统,到清华长庚医院(下称清华长庚)“二次创业”。近日,她获得“白求恩式好医生”奖,健康界以此为契机,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

初见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主任张萍,是一个深秋的中午。暖暖的日光下,一袭白大褂的张萍笑声爽朗。

张萍回忆起四年前初次到清华长庚——“这里还很空旷,没有几个人。”她就站在空空的院子里,很是感慨。张萍知道,这将是她“二次创业”的地方,是人生新的开始,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那时,她在事业的巅峰期从工作了近30年的北医系统离开,来到刚刚成立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担任心脏内科的学科带头人,把这里当成承载自己未竟事业的希望之地。

四年来,凭着一名女性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拓荒者的姿态,张萍为心内科招兵募马,培养人才,使得这个年轻的团队众星云集。

严厉的“掌门人”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的严厉是出了名的。

在张萍的团队有一种氛围:不用扬鞭自奋蹄。即便她不说,大家也都像上了发条一样地努力,精专的专业技能,优秀的教学科研能力,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对于团队中的每一位年轻人,张萍都为他们设定了目标和规划,每隔一段时间她便会查核。“稍有松懈,就一定会被我的‘鞭子抽到’。”张萍说。

即便如此,来自国内外的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仍不断加盟入队,严师出高徒这是不变的真理,只有经历风吹雨打,方能茁壮成长。

在张萍的认知当中,严谨认真、扎实全面是一位好医生必备的素养。一名医生的成材必然经过一个捶打过程,张萍自己便是这样的范例。1989年她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留在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适逢医院试行“24小时住院医培养制”,严格的作息时间、全面的培养模式,使他们不论是临床培训、科研能力和英文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由此而养成了她从医生涯的严谨风格。她曾师从陈明哲、韩启德、郭静萱教授,这些大师级的前辈更是在她的人生路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当她还是一名年轻医生的时候,张萍遇到了国内顶尖的电生理专家郭继鸿教授,这是一位圈内有名的“拼命三郎”。在郭教授的鞭策下,张萍每天在医院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几乎已经成了常态。她所承受的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重负:20余斤重的铅衣,对身体有害的射线,一站就是6、7个小时。而那时的张萍是个90多斤重的瘦弱姑娘。

繁重的手术之外,她还要做许多诸如撰写文章、基金,开展科学研究、协助创办杂志、参与举办培训课程和学术会议等工作。当然,辛勤的付出收获的是满满的成果,在北大人民医院的11年间,张萍共发表了106篇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支撑计划在内的10余项基金,并从一个年轻的医生茁壮成长为业内翘楚!

艰苦的奉献和丰硕的成果伴随着超常的付出,张萍回忆,儿子曾发烧近1年,她总是让家人把孩子带到医院输液打针,她却是“该做什么做什么”,时至今日,谈起儿子她也是满脸的歉疚。

也是在那个时候,脱发、肠炎、腰椎间盘突出渐渐地找上张萍,并不时折磨着她。“我觉得医生啊,在救人的时候都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医生最明白这是一个受伤害的过程,但是没有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根治患者的疾病啊。”张萍一脸淡然,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萍在心内科领域,尤其是电生理、心律失常等方向,有了越来越深的造诣,追随她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然而,对于一名从事介入的医生最残忍的事情,还是发生在了张萍的身上。

2011年,张萍因严重的腰椎间盘脱出不得已接受诊治,从此,不便再长时间穿厚重的铅衣了。在卧床休息的那段时间里,张萍反复思考接下来的职业道路。她不甘心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沦为“一个出门诊的小老太太”,她深信自己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必有用武之处。

适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刚“出生”,这是一片是有待开拓的疆土,张萍经过赞转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迈出了那未知的一步!

温和的“张大夫”

对于张萍来说,这是自己的“二次创业”,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

身体状况、未竟事业,让张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二次创业。但毕竟是创业,不可能没有风险,然而诸多患者的追随给了她信心。

有一名患者朋友对张萍说:“张大夫,你是个二三十岁的小姑娘的时候,我就开始找你看病,我跟着你20多年了,没见你发过脾气,你脾气可真好,对我的态度比我的儿女都好。”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时,张萍有一位起搏器植入伴心衰的患者,需要反反复复住院。当张萍调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时候,患者说,“我要跟着你”,一跟就是十年。当张萍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这名患者又不辞辛苦跟随而来。

一些七、八十岁的老病人,住在大医院云集的北京市中心,但却时常打车来清华长庚找张萍。在他们的心目中,张萍除了细心、业务能力过硬之外,还非常非常耐心,任何时候都是温暖和气的,令他们觉得非常踏实。

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天凌晨两点多钟,张萍接到一名患者打来的电话:“张主任,你没有看到我在犯房颤吗?”睡意朦胧之中张萍回答:“还没呢。”病人来气了:“哼,你不是说,起搏器能监测到我犯房颤的吗?难道是骗我的?”张萍忍着困意耐心地跟他解释说:“您有没有不舒服,如果有不舒服赶紧去急诊处理,我跟值班医生打个电话,您不要着急,如果没症状,明天一早你来找我。通常机器看到了您的事件,会及时通过互联网发过来,不会有事的。”

“夜里一点、两点、三点、四点……打电话过来,对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病人有事情找你,你就得接呀!”张萍说,这样并不是因为自己脾气好,而是医生的训练使我们具有一种素养,不论自己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如家庭矛盾、领导批评等,都不要进行情绪转嫁。自己只要一面对病人,就能立马“变脸”,“那种职业性的关爱就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了”。

追随者给了张萍前行的无穷动力,也给了她更多的责任……

一名先心病的患者,7-8岁时被父亲带来找张萍看病。如今二十多岁的他,再被父亲带着来找张萍的时候,她心里非常激动,“他曾经可是有随时猝死的风险呀,现在要和正常人一样谈婚论嫁了。”

张萍的身上透着一股成熟医生的沉稳,虽然内心非常感动,但她却温馨的看着这位英俊小伙,看着看着,张萍觉得自己有了新的责任,就是“当他生孩子的时候,我得保证他生一个健康的孩子,不要像他一样经历病痛的折磨了。”想到这儿,张萍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采访手记

笔者在清华长庚宣传科的安排下来到医院的时候,张萍表示她原本是拒绝这次采访的。原因是她认为“自己能讲的故事很多,但是换作任何一个医生同样如此。因为医学本身就是和生命打交道的,每位医生身上都发生过很多的故事。没有理由专门去讲讲自己做了什么。”。

“做一名医生,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并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医疗行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一个人身上的故事都太多太多。”张萍说。

巨大的心血倾注之下,张萍也品尝过很多作为一名医生的幸福。然而内心深处最为亏欠的,就是从小缺失了对儿子的陪伴。“如今,我在努力去弥补,但是很难了。”

张萍说,“白求恩式好医生”是一个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称号,自己以往都觉得,是那些令自己仰视的,在医学领域做出极大贡献,或者极大牺牲的人才配得到。而等到自己获得了,她又重新认识到,这一称号应当属于中国千千万的普通医护。


温和又严厉的张大夫,您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白求恩式,张萍,医生,心内科,患者,基金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