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教育 王辰院士的这些肺腑之言一针见血

2018
10/14

+
分享
评论
杨瑞静 / 健康界
A-
A+
庸医之害甚于无医……关于医学教育,王辰院士的这些肺腑之言值得一听。

为了补充医疗人员的人手不足,医学院校是否要扩大招生规模来应对?医学生是否越多越好?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庸医之害甚于无医。

2018年10月9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和健康界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医院创新发展峰会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院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王辰院士在主论坛上做了题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路径”的主题发言。

王辰冷静地指出目前中国医学教育中仍待解决的问题,他的直言不讳收获了现场上千听众的阵阵掌声。以下为王辰院士的发言内容,编辑略有删减。

在一个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医学教育应该如何发展才能符合国家的要求?

在我看来,教育有两大要素,第一大要素是接受教育之后学生是否有好的职业前景,第二大要素是院校教育的内容是否是严格的。所以在整个教育培训体系中,除了要重视教育内容外,还要重视如何设计学生的职业前景。

目前来看,中国医学教育的培养路径分为以五年制为代表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终身医学教育三大模块。

一个真正爱这个国家和行业的人,一定不是只唱高调的人。在考虑各种问题上,我们要保持清晰缜密的思维、冷静的头脑和冷峻的目光。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医学招生人数和质量素养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最近,身边的人都在说全球最大医学院招生三万的新闻,有人甚至建议教育部应该去叫停(这种办学模式)。如果医学院校大规模地扩大招生人数,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在医学本科教育中,招生工作要处理好人数与质量素养的关系,坚持适度或缺原则,接受优秀医学教育资源的群体,一定要维持在一个固定数量上。

医生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行业,要想为人民服务好,就要确保医学教育的含金量。庸医之害甚于无医,医生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才可以谈数量。医生数量的不够,可以通过培养医辅、医助人员来解决。

医学本科教育专业的设置,应当是通识性的医学素养教育,专业划分要适度、合理。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医生什么都懂。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通识性教育?美国的“4+4”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所谓“4+4”模式的精髓有两点。首先是尊重了医学的多学科性。第一个“4”是指四年本科教育,它的作用是让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在接受完4年本科教育后,再选择进入医学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一块学习,多学科背景的医生在一块工作,他们的思维习惯会相互影响,这个影响甚至会是一辈子。于是,医生群体就具备了多学科性。

其次,第二个“4”是指四年医学教育。不同专业的精英学生被“汇总”到医学领域,满足了医学教育的精英化。在一般的本科教育中,多数学生的专业选择是不坚定的,会有很多学生及家长跟风选专业。

目前来看,医学生毕业后要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生毕业后即成为“单位人”。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规培生“60分万岁”的现象?只有让医学生先成为“行业人”而不是“单位人”,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样,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单位,规培生在接受培训时,就会更有动力去学习。

我国的毕业后教育,有规范的一面,也有不规范的一面。很多经验教学不能成为医学教育内容,医学教育容不得抱残守缺,一定要有改革的思维。在别的地方可以创新,但在专业和专科设置上不可以创新,在设置原则上,必须要有国际上的同理性、通理性、和通行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住培、专培的遴选一定要把住关,千万不可以乱选。住培是初中,专培是高中,孩子们学起来才会有盼头,人才培养和职业规划是需要并举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王辰,院士,医学,医学生,教育,医生,院校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