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者说 | 邬惊雷深度解读“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

2018
09/08

+
分享
评论
马晓蓓 / 健康界
A-
A+

一部颇具创新性的《意见》,蕴藏着上海雄心和万千机遇。

百度搜索“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结果高达320万个,可谓最近名副其实的热词。

这份历时半年多编制修改的《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何以如此备受瞩目?接下来怎样从纸面走向现实?健康界专访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诸多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

邬主任修改(标清)

缘起与概貌

浦东新区世博村路300号,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所在地。

透过办公室玻璃窗,可以看到黄浦江的风景。与风景相映照的是,办公室内刚刚经历几个月的忙碌和创新。访谈伊始,邬惊雷没有急迫切入正题,而向健康界逐一介绍《意见》编制团队的部分成员。在他看来,这份颇具开创性的《意见》出台,离不开团队深入理解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上海图景,同时跨机构沟通,清晰描绘上海健康服务业的向前路径。

出台该《意见》,始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以及上海的一颗雄心,“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健康民生,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据邬惊雷讲述,2017年底,在市领导的直接牵头下,上海启动大调研并着手编制《意见》。

这个期间,除了征询民意,同时吸纳专家智慧——委托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3家机构开展平行研究。2018年2月,《意见》初稿摆在案头,接着听取多方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上海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公立医院、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服务业园区、科研院所等。“调研深入、征询广泛。”邬惊雷概括编制《意见》的两个特点。

旨在推动上海健康服务业集聚化、融合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意见》囊括“总体要求”“加快健康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构建协同发展的健康市场体系”“加强健康服务业引导和支持”四个部分,共计50条政策。这也是“健康服务业50条”的简名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指明重点发展的健康服务业领域——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并针对每一个版块制定细化措施。以“健康医疗”为例,较大的突破在于:社会办医机构经认定后,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注册全科医生自主执业开办全科医生诊所,并实行备案制;在公立医院推行全职、兼职等不同的医师执业方式;探索实施护士执业区域注册。其他几个版块同样亮点频频。

尽管产业背后往往跟“钱”紧密相连,但邬惊雷更愿意用“财富”描述健康产业,因为除了自身创造经济效益,还带动科技创新、旅游创新等,撬动社会多个方面发展,这之于个人和社会都是用“钱”不能全面概括的“财富”。

正因为如此,《意见》写明3个阶段的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成为城市重要支柱产业,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与卓越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体系,健康服务业规模和质量居全球城市前列。

紧随而至的,便是齐心协力追逐。

焦点与思考

经历“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文化大都市”的探索和积淀后,上海将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锁定在“卓越的全球城市”。“卓越离不开健康。”邬惊雷认为,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与上海城市总体定位一脉相承。同时,他用6个“一流”概括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内涵,即一流的医学学科、一流的医疗服务、一流的医学人才、一流的医疗保障、一流的公共卫生体系、一流的医疗监管。

“目前来看,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已初露端倪。”邬惊雷告诉健康界。理由在于,2017年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3.7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三级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7.13天,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三级医院出院病人中,38.32%为外省市病人,上海成为国内患者流入最多的城市。这不仅直观反映上海区域医疗卫生的高水平与高效率,还体现上海医疗服务的强辐射。

漂亮成绩单的背后,是上海医疗技术和服务的双重支撑。

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等14个学科位于全国前列,基础医学等25个专业获得教育部重点学科项目,25家医院获得13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主要临床专业基本全覆盖,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科团队,医院聚焦临床诊疗难题开展优势专科联合攻关,围绕临床,支持临床推动临床开展学科人才建设,为临床服务技能和临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夯实基础。

对于优势学科的定义,邬惊雷有自己的见解,“学术成果能否被业内公认,有没有医疗领先国家的医生来此进修,有没有外国患者转诊至此,我认为这是最直观的指标。”比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年诊疗量突破十万例,并在国际上首创多项技术,常常接待国外专家来此进修,“这就是卓越”。

《意见》指出,上海将在未来3年投入12.9亿元,通过“腾飞计划”实施新一轮重点专科建设,构建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格局。

邬惊雷解释,即以普外科、神经科、泌尿外科等国内优势专科为“龙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心脏病科、妇产科等国内特色专科为“主体”,保持国内一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以脊柱外科、手外科等重点亚专科,以及微创手术、临床药学等新兴、交叉专科为“两翼”,培育新的专科增长点。

政策与财政双助推的重中之重,是临床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临床指南或应用产品,面对这一目标,邬惊雷强调,无论是部委直属、上海市属,还是军队直管医院,政策均“一视同仁”。“归根结底,这些医院生根发芽于上海,服务于城市发展,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努力发挥平衡、制约与引导的作用,注重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协作。”

事实上,迈向“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上海,还得到多方认同。

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召开,上海自信地向全世界展示健康促进方面的先进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称赞“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当时,部分参会嘉宾到奉贤区一所学校参观健康促进案例,还以为是我们特意选择的地方,我说完全不是,上海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邬惊雷回忆这个细节时,笑容里透露着自豪。

热点与回应

健康界捕捉到《意见》的一个细节,“鼓励发展一批国际化、特色化、高水平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为何将“国际化”摆在首位?

邬惊雷笑着回应,强调医疗服务多元化的同时突出强调国际化,这是上海城市的视野与思维。“如今遇到涉外医疗需求,上海不会慌,因为各医院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以及与国际患者的沟通能力都在不断提升。”邬惊雷坦言,之所以将“国际化”看得很重,是因为上海有能力也渴望吸引国际资本和医疗品牌。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社会办医机构有2240家,其中医院188家,门诊部1070家,第三方医学检验影像诊断、病理诊断中心59家。社会医疗机构核定床位2.1万张,占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17%。如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模式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邬惊雷详解了《意见》中的诸多亮点。

除了放宽规划限制,《意见》还提出淡化等级要求,完善医疗技术备案制度,淡化医疗机构的等级要求,重点审核医师执业资质和能力;放松从业限制,支持注册全科医生自主执业开办全科医生诊所,并实行备案制等松绑措施。“淡化等级,强调医生资质,是为了医疗技术更快地普及,”邬惊雷举例道,以医生集团为代表的医疗人才团队,“如果不解放,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促活医疗资源的流动,不仅有利于医疗新技术推广,提高患者就医可及性,还对存量医疗机构开发新技术、提高服务品质提出了要求。

有人认为,取消社会办医疗机构规划限制是把“双刃剑”:对于已经运营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来说,不受规划限制的新社会办医疗机构容易造成恶性竞争。

对此,邬惊雷给出另外一个角度的理解——市场自我调节。

具体而言,社会办医疗机构会自觉地考虑差异化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雏形便是有力的证明。“虽然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毗邻诸多公立医疗机构,但目前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国药控股等国内外医疗机构入驻园区,构成优势专科集群。同时,实验检验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为公共支持保障平台,这就形成了良性协作机制。”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意味着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全行业监管能力建设进入到法治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新阶段。而上海同样做出不谋而合的响应,通过“制度+科技”的模式,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健康服务全过程监管体系,维护健康服务市场秩序。

谈及“制度+科技”在监管体系中的具体应用,邬惊雷兴致勃勃,掏出手机向健康界展示上海的医疗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该系统,上海市各级领导可以实时查询权限范围内全市的医疗数据。制度是依据,科技是手段。正是通过该信息系统,邬惊雷近期发现某家医院落实一项政策不到位,便马上抽查这家医院的门诊情况,当面问责和督导。

邬惊雷还向健康界透露,2017年上海市卫生部门联合医保部门约谈医生,都是依据信息系统实时收集的开药量、药方配伍等数据。此外,运用大数据方法,测算出公立医院的病种组合指数,就可以科学评价每家公立医院的服务效率、工作负荷、费用控制等。

邬惊雷直言,一旦发现某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出现不合理增长,监管部门可以从其医疗水平或行为上找原因,“有没有分解挂号?有没有重复收费?政府可以从制度上改进,实现对医疗行业差别化、科学化管理。”据他透露,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下一步将增强事中事后监管,并把信息化监管逐步覆盖社会办医疗机构。

毫不避讳 邬惊雷回应民众疑问

2016年2月起,邬惊雷担任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此前曾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和多家医疗机构的管理职务,既熟谙管理,又擅长医疗业务。现在作为上海医疗卫生政策重要决策者之一的他,以开放心态回应民众关切的多个热点问题。

健康界:多点执业近期再次备受关注,一方面是政策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一方面是公立医院普遍不愿意放人。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作为管理部门,如何去推动相关政策落地?

邬惊雷:其实,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考虑这个问题。公立医院的医生,从体制和法理角度讲,他是一名全职医生,我觉得公立医院院长提出异议无可厚非。所以,上海的做法更强调聘用合同管理,或者说用工合同管理,就是合同上写明医生的待遇、工作要求、所有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我以前做院长的时候,科室主任提出多点执业,我就会提出要求,周六周日科室内一正两副负责人,三人中必须保证至少一人在岗,这就是用工合同管理。

其次,上海的做法是希望医生多点执业要留下“痕迹”,以便于政府更好地规范医疗行为。比如,医生到一个没有其执业科目的地方去执业,是不是违法?所以我觉得要双向考虑问题,从社会契约精神来考虑,将来医生更多地是社会人的身份。

健康界:当大量外省市患者涌入上海就医,会对本地居民造成医疗服务不足吗?

邬惊雷:总体而言,上海的医疗资源是比较丰裕的。同其他城市相比较,上海的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还不错,所以我觉得上海无论是对沿长江经济带,还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甚至于对全国医疗服务的支持,这个义务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要建设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对疑难重症危急疾病的诊疗,上海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我相信随着全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外省市患者来上海就医,更多地是到三甲医院寻求诊疗服务。同时,无论是上海远郊区,还是行政区的中心医院,其服务能级正在持续提升,2017年上海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门诊服务量的增幅首次超过三甲医院。因此,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完善,对上海本地居民的服务并不会减弱。

健康界:相比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上海自贸区的医疗健康发展有何不同?

邬惊雷:一是医疗服务的基础不同,上海自贸区跟浦东新区相连,区域内有仁济医院、上海曙光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合理的医疗布局与体系,起点比较高;二是医疗服务的团队相对固定;三是服务的人群数量相对庞大,且结构多元,不仅包括本地居民,还有白领、外国人士等高端消费群体等。

另外,与上海自贸区相邻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具备生物医药产业,临床医学基地等基础条件。因此,一旦能够争取到相关政策,其惠及面、影响力和社会效应可能不同。比如,同样一种药品的开放,上海审批的量可能就较大。

我个人认为,一个是肿瘤药物,可能从国家的层面上会优先的考虑,另外一个就是新进医疗设备,上海可能会大胆引进、使用、总结并推广。上述政策都有利于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医学装备产业的发展,推动基础和应用科研的有效结合。我们设想的健康服务业,不仅仅是开几家社会办医的医院,更多是要嫁接背后相关产业,如健康旅游,当外地患者到上海来就医,能不能提供一些其他的健康管理服务呢?这些配套服务,都促进上海城市服务品质的提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决策者,服务业,邬惊雷,医疗,医院,上海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